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理论 > 辞书参考
编号:152545
一、穴位结构的解剖特点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1月28日 中国传统文化网
     对穴位部位所进行的解剖学和组织学观察,迄今没有找到目前尚未认识的特殊结构,所见到的都是神经、血管、淋巴、筋膜、肌肉、肌腱等已知结构,而这些已知结构在穴区的配布与非穴区相比有一定的相对特异性。

    对全身大量穴位所作的解剖学和组织学观察证明,穴位与神经组织关系密切。以针刺点为中心,半径为0.5cm的穴区范围内见到有神经干或其分支通过者,占如%以上(见表1—1);Nakago等对动物及人体穴位和非穴位皮肤组织中神经纤维量的光镜、电镜观察及计算机统计发现,两者神经纤维密度之比为7.22:5.历(约1.4倍)。穴区与非穴区比较,穴区的装置要丰富得多,如Kelher曾对11个不同穴位进行过—12000个组织学的连续切片观察,结果发现经穴部位是效应器和感受器明显集中的部位。一个感受器所支配的皮肤表面面积在穴区仅为2.80 nW2,而非穴区为12.83nm2,两者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别。

    C CGunn等人(1976年、1977年)将临床上最常使用的70个经穴与已知的神经解剖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并把它们归纳成三种类型:
, http://www.100md.com
    表1—1穴位与神经干的关系

    报道者

    观察穴数

    与神经干或其分支有关的穴位

    南京第一次医学院(1959年)

    114

    上肢与神经有关者占97.9%,下肢占95.4%

    陈骏騟等(1959年)

    66

    针刺点0.2同身寸内有神经者占81.8%

    上海医科大学(1960年)
, 百拇医药
    324

    与神经有关者占99.6%,其中与浅层皮神经有关者93.8% 与深部神经有关者占47.8%

    姜开采等(1960年)

    309

    直接刺中神经干者占49.2%,针刺旁0.5cm范围内有神经干通过者50.8%

    福建医学院(1960年)

    141

    直接刺中神经者51.0%,针在神经干附近者41.1%

    大连医学院(1960年)

    307~308
, http://www.100md.com
    直接刺中或距针刺点3mm以内有神经干及其分支者占35.2%~46.1%,4~9mm之间有神经干支者占17.2% ~23.0%

    石中良 (1962年)

    361

    靠近神经主干者占56.8%

    第1类型穴位 位于肌肉运动点上,运动点是指用最弱的电流刺激体表一定部位时,能引起被刺激肌肉发生最大收缩的刺激点。运动点可以是相当于神经进入肌肉的部位,而更确切地说是接近体表的神经末梢的特别密集区,即所谓的神经终板部位,在所研究的70个穴位中有35个是位于已知的肌肉运动点上,这35个穴位是阳白、攒竹、颊车、承泣、地仓、完骨、乳根、天枢、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志室、合谷、中渚、后溪、外关、支沟、四渎、曲池、昆仑、太冲、血海、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
, 百拇医药
    第2类型穴位 位于躯体中线,两侧浅表神经的会聚焦点上,这类穴位有百会、印堂、水沟、哑门、天突、大椎、鸠尾、中院、气海、关元、中极、曲骨等。例如,百会便是两侧三叉神经(眶上支、耳颞支等)与C2和C3(枕小支)相交会的部位。

    第3类型穴位 位于浅表神经的分支部位或神经丛上。例如,下关便是位于滑车下神经所分布的部位。这类穴位有下关、睛明、耳门、翳风、天柱、内关、巨骨、肩 、肩贞、环跳、阳陵泉等。

    穴位与血管(包括血管壁上的自主神经)的关系也较密切(见表1—2)。Nakazo等观察发现,小鼠、大鼠、家兔及人体的穴位和非穴位皮肤组织中容量血管相对密度之比为8.82:2.26(约4倍)。

    表1—2穴位与动、静脉干的关系

    报道者

    观察穴数
, http://www.100md.com
    与动、静脉干有关的穴位

    姜开采等(1960年)

    309

    正当动脉干者24穴(占7.3%),旁有动、静脉干者262(占84.4%)

    大连医学院(1960年)

    307~308

    刺中皮下静脉或深部血管者106~141穴(占36.7%~45.9%)

    福建医学院(1960年)

    141

    刺中肉眼可见的血管者49穴(占34.8%)

    石中良 (1962年)

    361

    靠近动脉主干者58穴(占16.1%)。靠近静脉干者87穴(占24.7%)

    此外,也有报道:穴位与淋巴、肌肉、肌腱等也有较密切的关系。穴区深层肥大细胞密集程度较非穴位为高。不同穴位其微细部分也有差异,如各层厚薄、纤维排列方向与疏密、神经血管的大小多少等,均不一致。总之,穴位结构是由多种组织共同组成的“立体构筑”,其与非穴位相比在已知组织的配布上存在着某些方面的相对特异性。这些已知结构分布上的相对特异性,也许就是形成穴位功能相对特异性的物质基础之一。,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