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医家思想 > 清代
编号:152638
周扬俊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月2日 中国传统文化网
     字禹载,江苏吴县人,生活在17世纪中叶。开始,他攻举子业,直到四十岁都未能中,于是弃儒从医,刻苦钻研仲景学说。他认为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以阐发寒温外感病为主要内容,以辨证论治为主要精华,经王叔和整理后,已非原版,必须纠偏补缺,重新编著,所以著有《作寒论三注》一书,采方有执、俞嘉言两家学说,并渗入自己临证所得予以补充。另外,他还辑有《温热暑疫全书》,对元代赵以德所著的《金匮玉函经》加以补注,著成《金匮玉函经二注》,并对葛可久的《十药神书》加以注释。

    在学术思想方面,他对外感病研究较多,并把温、热、暑疫与伤寒加以区别,认为伤寒只在一时,而温热暑疫一年有三个季节会发病,并且持续的时间比较久,患这种病的人也较多。在下面简述他在这方面的一些论述。

    第一,对伤寒理论的研究。

    对于伤寒的治疗,以张仲景的说法为根本,并推崇方有执和俞嘉言的学说,取其长,弥补缺漏,以体现辩证论治为主要目的。在辩证方面,他既注意详辨证状,揭示症候的实质,同时又重视类比证候,析同审异。如对伤寒脉浮紧,不发汗致血衄时,用麻黄汤治疗,他以点滴不成流说明衄血的症状特点,也提示了这条的辨证要点。另外,他认为白通汤及白通汤加猪肝汁汤证和通脉四逆汤证两证的共同病机是阳虚阴盛,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得自的适应证。只有在辩证准确后,才能对症下药。对于方药的选用,他也很慎重。可以说,他对于方剂的研究是非常重视的。如对猪芩汤和五芩散的运用,他都用了详尽而恰当的分析,将两方的临床运用,阐述得淋漓尽致。

    第二,对温病学说的研究。

    他辑《温热暑疫全书》,讨论温热暑疫的治疗,主要根据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兼附病的治疗则采用历代名家的主张,如湿温的治疗则遵从朱肱和许学士的论述,阳毒发斑和阴毒发斑则取刘守真、王安道、赵以德的方法,疫病的治疗则以吴又可《温疫论》的论治为主,兼附喻昌等名家学说。对暑病的论治在综合前人学说的基础上,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由这些可见,他对温热病的研究是相当深刻的。

    同时,他对温热病发病的认识,主张伏邪,认为冬有温病,先开发人的腠理,致寒得有机会侵袭,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也就是这个道理。至于春对强木长而水不足以供其资,始则当春而温,木旺水亏所郁升发,火气燔灼,病温。其所伤者寒,所病者温,所伏者少阴,所发者少阳。

    另外,他推测仲景《伤寒杂病论》成书时为外感病全书,温热病证散失者尤多,致使今天的《伤寒论》大部分叙述风寒之邪形成的病证,略载温热病证,所以他在《伤寒论三注》中以较大的篇幅,增加了暑病、春温、热病、湿温、阳毒发斑、疫病及小儿热病等温热病证20种,采先贤论温热病的精华,弥补《伤寒论》的不足,谋求寒温合论。

    从上面可以看出,他对外感寒热病证均有研究。他在采集前人论述精华的同时亦有所发挥,主张寒温合论以指导临床对外感病的治疗,对中医外感病的论治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所以无论是有关他的医理,还是他学习前之学的方法,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