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知识 > 医学史 > 信息
编号:152682
第19章从蛀牙谈起从蛀牙谈起(一)从蛀牙谈起(二)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月2日 中国传统文化网
     从蛀牙谈起(一)

    蛀牙又称龋齿,造成蛀牙的原因,说法很多:有的说是牙体组织上的缺陷引起的;有的说是口腔卫生不良,也有说由于食物关系等。在我国医药卫生史上,人们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蛀牙及对其进行防治的呢?

    甲骨文上的“龋”字

    甲骨文是我国古老的文字,商殷王朝期间,为了占卜吉凶,人们曾用钢刀、石刀刻字在龟甲或兽骨上,这种文字沉睡在地下将近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到19世纪末,才被人发现,并在河南安阳大批出土。据有关方面的鉴定,在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齿病的记载,其中有一个字,这就是我国最古的“龋”字,意味着在两颗牙齿中间,钻进了牙虫,并对牙齿进行了蛀蚀。但牙虫怎么产生的呢?限于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往往将其原因归之于鬼神,甲骨文中有一段卜辞说:“贞疾齿,御于父乙”殷王武丁患齿病,是武丁的先父小乙作祟的结果,如要减轻病痛,唯一的方法是举行祭礼活动,祈求先父的保祐,赐他早日痊愈。这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奴隶社会里,人们在唯心主义鬼神说的影响下,对齿病包括蛀牙在内的认识。其实,牙齿上的窟窿不是什么虫蛀的,而是由于口腔里残留的食物渣子,经细菌繁殖,产生的酸腐蚀了牙齿而形成龋齿。
, http://www.100md.com
    一个最早的口腔病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由奴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人们积累了丰富的医药卫生知识,对蛀牙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西汉司马迁著《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收载了中国医学史上最早的口腔病例。“齐中大夫病龋齿,臣意灸其左大阳明脉,即为苦参汤,日漱三升,出入五六日,病已。得之风,及卧开口,食而不漱”。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西汉医学家仓公(淳于意)采用灸法和含漱法,治愈了齐中大夫的龋齿病。同时,他认为龋齿的病因是由于人体受到风邪以及食后不漱口所造成的。

    关于“漱”的记载

    “漱”即洗涤的意思。在古书中早有记载,例如:《礼记·内则》:“鸡初鸣,咸盥洗。”说明古代已养成了早晨进行“盥洗”的习惯。这里的"盥洗"也可能包括漱口在内。直接关于“漱口”的记载,见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食毕常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这里指的是饭后漱口,也有人主张晚上漱口,认为晚上漱口对保护牙齿有更大的效果。宋代张呆著《医说》;“世人奉养,往往倒置,早漱口不若将卧而漱,去齿间所积,牙亦坚固。”后来有更多人主张,每天早晚两次漱口;以保持口腔卫生。
, 百拇医药
    在刷牙工具没有发明之前,古代漱口普遍采用含漱法,以盐水、浓茶、酒为漱口剂,唐代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每旦以一捻盐内口中, 以暖水含……口齿牢密。”《延寿书》有用浓茶漱口的记载,“凡饮食讫,辊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去,而脾胃自和,凡肉之在齿,得茶漱涤,不觉脱去而不烦挑剔也。盖齿性便苦,缘此渐坚牢而齿蠢且自去矣。”据现代药理分析,茶叶中除有维生素外,还含有单宁和少量的氟化合物,单宁具有抗菌、杀菌作用。氟化合物确有防止龋齿的作用。说明古代主张用浓茶漱口预防龋齿,是符合科学原理的。关于酒剂漱口,《医说》:“刘几年七十余多,精神不衰,每一饮酒辄一漱口,虽醉不忘也,曰此可以无齿疾。”这都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后,我国人民在含漱法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揩齿法。

    从蛀牙谈起(二)

    从手指、柳枝、到植毛牙刷

    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我国,也是世界上著名的艺术宝库。洞中绘有许多反映历代社会生活的画面。在莫高窟的第196窟中,藏着一幅高4米、宽10米的古代壁画--《劳度叉斗头圣变》图,引人注目的是,在这幅图的一角,画着一个身穿袈裟援的和尚,两腿蹲在地上,左手拿起一只漱口瓶,右手的手指正在揩他的前齿。这幅清理牙齿的艺术作品,反映了当时还没有揩齿工具,那和尚只能用手指代之。这是在含漱法基础上改用的手指揩齿法。不久,人们试用柳枝揩齿来代替手指揩齿。
, 百拇医药
    柳枝揩齿,是将柳树嫩枝的一端,放在嘴里咬平、咬裂,使其纤维分裂成刷子状,在漱口时进行上、下,内、外揩齿。用柳枝做的揩齿工具,质地柔软,易于剔除垢秽,同时据《本草纲目》记载;柳枝有"去风、消肿、止痛"作用。由于柳枝作揩齿工具有这些优点,所以在历史上使用的时间也较长,从唐代一直沿用到宋代,在宋代的许多医学著作中,还能见到关于柳枝揩齿的记载。

    关于牙刷之名,见于元代郭玉诗:“南州牙刷寄来日,去垢涤烦一金值。”

    植毛牙刷的记载,见之于宋代周守中撰《养生类纂》:“早起不可用刷牙子,恐根浮兼牙疏易摇,久之患牙痛,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极有所损。”这段记载,说明宋代已有马尾制成的植毛牙刷了。解放后,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近一千年前的一座辽墓中,发现随葬品中有两把骨柄的古代牙刷。一把柄长19.5厘米,另一把长19.2厘米。牙刷头部所植的毛束,由于年代久远而消失了,留下8个植毛孔,分为2排,每排有4个孔眼。牙刷柄是圆形,植毛部的柄是扁平长方形,与现代牙刷极相似。该实物目前存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为我国现存的最早的植毛牙刷。据说,欧洲国家在17世纪才有植毛牙刷。
, 百拇医药
    古代的牙粉和牙膏

    古代为了保持口腔的清洁卫生,防止蛀牙的发生,在使用柳枝揩齿的同时,又采用“蘸药”揩齿。开始用盐揩齿,自唐代有记载以来,在民间流传很广很久。元代忽思慧著《饮膳正要》:“清旦用盐刷牙,无齿疾。”后来又在“盐”的基础上,再加上几味药物,研成粉末,制成揩齿粉。《唐瑶经验方》记载了古代制牙粉的方法:“青盐一斤,槐枝半斤,水四盅,煎汁两盅,煮盐至干,炒研日用揩牙。”这就成了古代的牙粉。古代还采用“膏”来揩齿。宋代王怀隐等著《太平圣惠方》,记载了制“膏”的方法:“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细辛末、芍药末每用擦牙。”这就是古代的牙膏。

    最早的补牙术

    我国是掌握修补牙蛀孔技术最早的国家。据记载,最早用药物填补蛀孔。一般用“附子”、“乳香”“雄黄末”等制成药丸,填塞在蛀孔中。这一方面可以填补其孔,另一方面由于药物作用可以止痛。但是这种修补牙齿的方法,不能持久。继后在药物填补的基础上出现了汞合金的填补法。

    汞合金是一种含有汞(水银)的合金。它的主要成份是银和锡,少量的铜和锌,先将这些金属以一定的比例,配制成合金,铿成粉末,然后与汞调和成富有可塑性的软体,凝固后即成为相当坚硬的汞合金。关于汞合金的发明创造,过去总认为是外国人发明的,其实是错误的。欧洲在19世纪初,才开始使用汞合金补牙,而我国早在公元7世纪,就用汞合金了。当时,我国称其为“银膏”。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记载,唐代“银膏”是“以白锡和银薄及水银合成之”,“补牙齿缺落”,“凝硬如银”。这是世界上用汞合金补牙的最早记载。由于汞合金的物理性能良好,应用方便,成本又较低,因此沿用至今,为目前修补牙齿的主要填充材料。,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