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医家思想 > 清代
编号:153035
张寿颐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月2日 中国传统文化网
     张寿颐,字山雷,约生于1873年,卒于1934年,江苏嘉定人,自幼好学,精小学训诂,家清寒。因母病而究心医学,博览医籍,先从上海名医黄醴泉治内科三年,继至黄墙从疡科名医朱阆仙学外科,并协助创设黄墙医校,编辑授课讲义。1918年上海神州医药总会创办神州中医学校,他便应聘执教。1920年应浙江兰溪中医专门学校聘请,担任教务主任,独任编纂教材,日则忙于诊病授课,夜则篝灯写作,日夜辛勤,任教15年如一日,受业学生达600多人,遍布江、浙、皖、赣、沪等省市,为中医事业培养了许多出色人材,而他的声誉,也随之大振,成为清末民初有名的中医工作者、教育家、著作家。先后著有《沈氏女科辑要笺正》2卷、《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笺正》2卷、《经脉输穴考》、《疡科纲要》2卷、《脉学正义》6卷、《本草正义》、《难经汇注笺正》、《张洁古藏府药式补正》、《湿温医案平议》、《重订医事蒙术》、《谈医考证集》、《病理学读本》、《全体新论疏证》2卷等等。

    在学术思想方面,他治学刻苦不倦,既善继承,又长阐发,主张“融洽中西”,取长补短,并对中风为“内风脑病说”的脉因证治作了迸一步阐发。
, http://www.100md.com
    1、主张衷中参西,讲求实际。他说:“吾究真理,彼究其形,互有专长,岂宜偏重。”主张“取长补短,以扩见闻,为婚通界限之先机”,但其目的是“发扬国粹,造就真才,……望千万人扶持国学”。所以他对经典著作很重视,学习强调以《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为基础。但又认为读《内经》“削肤存液,卖椟留珠”可也;《伤寒论》方论可解、可用者不过十之七八,有必不可通之处,不必强为敷衍;对于金元四大家主要学术成就给予了恰如其分的评价,而尤其重视同代医家的经验,推崇对医案的学习,认为“惟医案则恒随见证为转移,活泼无方,具有万变无穷之妙,俨如病人在侧,謦咳亲闻。所以多读医案,绝胜于随侍名师而相与晤对一堂,上下议论,何快如之”,总以学以致用为原则。

    2、论中风之因机证治。他在清末蓬莱张伯龙采撷中西二说之长,以论述中风之病因、病机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大量临床实践,以及对《素问》的深入钻研,更充实和完备了伯龙对中风为内风脑病说的立论。他认为《素问·生气通天论》:“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和《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三节之旨,即“内风自扰,迫血上菀”之病,与西方医学“血冲脑经”之说是相吻合的。并在大量援引《素问》有关经文之后,明确指出“皆是肝胆火升,浮阳陡动,扰乱脑神经,或为暴枯,或为偏枯,或为眩晕昏厥,或为目冥耳聋,或强直暴死,诸般病状,俱已历历如绘,此皆近世之所谓中风也。”另外,他还认为,古今所称之中风,按病因分为外风、内风,实可分为二纲,二者无论在病因、病机和治疗上均截然不同,并对古今中风的名实作了深入探讨,颇具独特之见。

    对中风之治疗,他既确立中风“以内风挈其纲领”,治疗遂以“潜镇摄纳”为治则,用药以介类为第一主药。在确立大法的前提下,他又指出在临床上,同是木旺水衰,肝阳陡动,气升痰壅,激犯神经,而真阴之虚可有微甚之分,木火之焰也有轻重之别,故见证亦异。按其症情,有闭证和脱证二类,治疗又得分而治之。因此拟定八法以治疗内风,即闭证用开窍法,脱证用固脱法,痰火气逆用顺降法,肝阳上亢用潜镇法,痰浊上涌用开泄法,阴血亏虚用育阴养血法,肾水虚衰用滋填肾阴法,经络窒塞用通经宣络法。此八法界境清楚,次序步骤井然,对临床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总之,张寿颐一生致力振兴中医,临证、治学、著述不问寒暑,主张参考现代医学,以取长补短,在近代中医教育事业上做出了贡献。,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