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分类新闻 > 国内信息
编号:159319
介入医学——热话题,冷思考
http://www.100md.com 2001年9月27日 中国医学论坛表
     介入医学在我国开展已近20年,在循环、消化、泌尿、神经、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及肿瘤的诊治等方面均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其成果令人瞩目。如今,不论是在医疗管理部门,还是临床科室,介入治疗均是一个热门话题。在全国第一次介入医学会议上,不仅交流了介入治疗在临床的应用现状和前景,还对介入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在心脏介入治疗上,胡大一教授提出了如下问题,值得我们深思。首先是PTCA后的再狭窄问题,目前,单纯球囊扩张的再狭窄率是40%~50%;支架置入可使再狭窄率减少10%~20%,而支架内的再狭窄则是更为棘手。虽然有报道称可以在支架内再扩张、或再放支架,但尚没有充分的、能说明问题的数据。目前,人们将解决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希望寄托于血管内放射治疗、药物包裹支架或基因疗法。或许支架本身的改进,才是解决再狭窄问题的真正出路。

    其次,PTCA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如果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用PTCA早期干预,尽快、充分、持续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可显著改善病人预后;对ST段不抬高者,溶栓与抗栓方法合用即可;而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用PTCA,还是用药物治疗,哪种治疗效果更好,是人们近年来一直探索的问题。近日召开的23届欧洲心血管病年会上,瑞士报告了一项研究,对301 例75岁以上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用PTCA和强化药物治疗,随访2年。PTCA组虽症状缓解满意,生活质量改善,但病死率为8%,而药物组为4%。因此,胡教授提出,PTCA虽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不能改善患者预后,用PTCA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时需三思而行。
, http://www.100md.com
    再次,心脏介入治疗及疗效评价需要规范化。胡教授认为,从事心脏介入治疗的医师需要严格控制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和并发症,尤其在支架内再狭窄尚未解决的今天,必须制止支架滥用倾向。心内科医师应该与心外科医师相互支持,密切合作,心内科医师不能将已无法用介入治疗的高危病人推至心外科,这不仅不利于病人,也会限制和影响我国冠脉外科的发展。

    在介入放射科,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肖湘生就我国介入放射科医师队伍状况进行分析。肖教授说,介入放射科在我国是最早引进和应用介入诊疗技术的学科,现在全国从事介入放射诊疗的医务人员虽数量庞大,但鱼龙混杂,整体素质不高。介入诊疗不仅教学医院可做,一些县级医院也做,诊治质量难以保证。而介入诊疗工作是一种专业性很强,又有一定风险的业务,应该由具备一定学历和能力的人从事这项工作,需对目前已在职的介入放射科医师进行正规的专业培训,并进行资质认证。

    在对介入医师的保护上,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韩杰呼吁,医院管理人员和医师均要重视放射防护问题。据悉,目前我国有千家医院约1万名医师从事介入放射诊疗工作,每年接受放射介入诊疗约80万人次。一些大型医院使用介入专用设备其机器性能好,影像有较高清晰度,且防护设备好;而在多数基层医院,由于种种原因,射线防护设备条件很差。山东省卫生防疫站曾对82名从事介入诊疗的工作者进行调查,结果令人担忧。上述人员受照射剂量在(12.8~168.64)mSv之间,平均每人每年为 58.72 mSv,为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新建议书推荐剂量限值每年20.00 mSv的3倍,而其则出现头痛、头晕、疲倦、心悸、乏力、记忆力减退、牙龈出血、放射性皮炎、溃疡等。韩教授说,介入放射学无疑是一个大有发展前途的医疗技术,但能否长期、深入地发展下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解决射线对医护人员的损伤。目前,想开展介入放射学的人多,认识放射防护对介入发展的重要性的人少,常常不管防护条件如何先开展工作,或采取轮转的方法,或鼓励“不怕线”的精神,这都不符合国家有关防护法规定,也不利于我国介入放射学的普及和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总之,介入医学在我国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新的介入治疗技术不断出现并应用于临床。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对这种热门技术进行冷思考,发现新问题并及时解决。要根据循证医学原则对各种介入性治疗的适应证及治疗进行评价,促进我国介入医学事业健康发展。, http://www.100md.com(田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