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分类新闻 > 国内信息
编号:159398
首届北京帕金森病国际研讨会报告多项新发现除遗传因素外,帕金森病还与便秘、吸烟、营养状况等因素有关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1月8日 中国医学论坛表
     本报讯 (记者 郝新平)在日前举行的首届北京帕金森病(PD)国际研讨会上,世界著名PD权威,美国PD研究所Tanner教授报告了他们所做的世界上最大宗的双胞胎研究显示:对2万多美国男性双胞胎的调查分析后发现,50岁前发病的单卵双胞胎发病一致率为百分之百,显著高于双卵双胞胎的17%,提示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而50岁后发病的患者可能主要与对环境因素的暴露有关。

    另一位世界著名PD和老年疾病流行病学专家Ross教授通过对在1900-1919年出生,并且1965年在美国檀香山居住的1.2万日本人进行了为期35年的追踪研究,包括尸解,发现便秘、QT间期延长、肱三头肌增厚是发生PD的独立预测因素;QT间期延长、嗅觉损害是发生Lewy小体病理改变的独立预测因素;且这些预测值可在疾病被诊断前存在30年以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陈彪等报告,对北京城乡地区抽取的约3500位55岁以上老人的调查发现,PD患病率为1.17%。 陈彪等还报告,通过对全国15家中心的研究发现:阳性家族史、麻疹感染、脑外伤及人体内部分解毒酶基因多态性是患PD的危险因素,提示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危险因素暴露是PD发病的重要因素。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乔有林报告,他们对河南林县营养缺乏的1.6万名55岁以上的人群的调查发现,PD的患病率为522/10万,显著高于其它地区。同时,研究发现,吸烟和胃溃疡是发病的危险因素,而营养状况(体形指数和肉类的消耗)与发病成负相关,支持环境因素在PD病因学中的作用。首医大宣武医院李勇杰等对86例PD病人施行单侧丘脑底核毁损术显著地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质量和运动功能,明显改善药物诱发的异动症,一些病人甚至减少药物的剂量。突触核蛋白的发现者日本的上田健治教授和在此研究领域的先驱者丹麦的Jensen教授及美国的Shi 教授等对突触核蛋白与神经细胞变性死亡的关系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治疗PD的可能新靶点。首医大神经科学研究所徐群渊教授、宣武医院张愚教授、澳大利亚Rush教授和上海瑞金医院陈生第教授等对利用基因、干细胞和神经营养因子治疗PD的前期研究和临床应用前景做了生动的讨论。,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