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分类新闻 > 国内信息
编号:159480
急救医学:理念与实践的变更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1月29日 中国医学论坛表
     近年来,由于我国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心脑血管病的急诊及意外伤害突发事件在不断增多。由于其发病凶险,常危及生命,且患者发病多在医院外,因此,对我国医院的急救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0年9 月,美国心脏学会及欧洲复苏学会等联合发布了《21世纪国际心肺复苏、心脑急症急救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了解我国与国际救援系统的接轨情况及该指南的主要内容,记者走访了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会长李宗浩教授。

    李教授参加了《指南》制定和发布的重要会议,他指出,该指南总结了20世纪后40年国际急救实践,在严格按照循证医学原则的前提下,对过去的指南中提到的方法进行逐一论证,去除了过去指南中不安全或无效的诊治手段,增加了新的经科学论证的内容。这是一个由国际急救、复苏专家制定的、有效的、能被广泛接受的国际急救及复苏指南。该指南与我国现行的急救理念及实践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

    变更一 走出围墙 融入社会

, 百拇医药     说起急救,传统观念使人们首先会想到医院急诊科,即围墙中的医院。但现实中急救更多的是在医院外实施的,因为大量的危重病人是在医院外发病,如在家庭、公共场所;而突发事件如车祸、意外事故、火灾、地震等的紧急救援也更多发生在医院外,那么,将急救限制在医院内显然是不符合现实要求的。因此,现代急救医学的理念更突出于在院外、在社区进行抢救。要求急救要走出医院围墙,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及时到达现场,及时进行救治。所谓社会力量是指社区的医务人员及现场第一目击者。在2000年发布的《指南》中,强调了急救“生存链”的问题。生存链由“4个E”组成,即早期呼叫急救医疗系统,急救人员快速到达现场(early EMS);早期心肺复苏(early CPR);早期应用自动除颤器(early AED)及早期高级生命支持(early ACLS)。该指南强调,前3个E每个环节都必须在社区进行,应加强对社区医务人员和民众救护员的培训,使他们能够识别病人的危急状态,并立即实施心肺复苏(CPR)和应用体外自动除颤器(AED)。

    变更二 急救医学的三次革命
, 百拇医药
    革命一 早在20世纪的60年代,由美国急救医学专家Safar和 Kouwenhoven等提出了口对口吹气和胸外挤压的心肺复苏法。有资料显示,1998年,在美国接受心肺复苏方法培训者达7000万人次,运用该方法。在美国和欧洲,平均每天能挽救近1000例院外猝死病人。

    革命二 在1992年美国JAMA上发表文章提出了“生存链”的概念和内容。生存链的提出,将急救的技术、技能与社区模式、社区人群的急救理念结合起来。

    革命三 20世纪末,在急救医学上人们更强调应用高科技——体外自动除颤器。李教授认为,AED是21世纪的“灭火器”。美国急救学家认为,AED的使用可将猝死患者生存率提高到50%。目前,在美国,AED已进入警车、消防车、社区、民航班机及一些公共场所,甚至已开始进入家庭。早期除颤对于心脏停搏患者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实施除颤的速度是治疗室颤性心脏停搏成功的决定因素,除颤每耽搁1分钟,患者的生存率便降低7%~10%,延误超过12分钟,生存率就只有2%~5%了。
, 百拇医药
    变更三 急救医学也应遵循

    循证医学原则

    近年来,循证医学原则在急救医学理论和方法的变革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指南》中,处处都可以体现到循证医学原则。它将各种急救的方法、手段、急救中使用的药物等分为Ⅰ、Ⅱa、Ⅱb、Ⅲ级,供医务人员选择。如在院外,救援人员应识别可能发生卒中的病人,并提供快速运送,提前通知接收医院,以增加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可能性为Ⅰ 级方法;只作胸外挤压的CPR,应在紧急救援时或救援人员无法(不愿或不能)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应用,该方法为Ⅱa级。此外,过去认为肾上腺素在急救中是必用的,且要大剂量使用,但经过应用循证医学原则论证,提示这种用法并不改变患者的病死率,而短期应用肾上腺素效果也很好。这些都足以说明,在急救中,各种方法的应用不再是仅仅依据医师的经验,而是更加注重科学论证。

    我们的差距

    有资料显示,目前美国猝死患者通过急救,其生存率为28.7%左右,而我国则不到1%。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我们的急救网络不健全,急救半径过长,技术和装备不能适应院外救护。如我们的急救车的设备比较落后,我们没有认识到急救车不仅是运送病人的工具,更是抢救病人的场所。另一方面是我们的急救理念和运作模式方面存在问题,与现实社会有很大的不适应性。第三是急救知识的普及和急救专业人员知识的缺陷。我们现在医院急诊科的医师护士受过很好的医学教育,但他们缺乏急救现场脱险、救灾、自救互救的技能,这就影响了实施救护。在美国有专门从事院外急救的职业教育部门及队伍、急救医助(paramedic),其知识技能及使用的装备很适合现场医学救援,值得我们借鉴。

    李教授指出,虽然我国的急救事业已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与我国科技、经济及社会生活发展尚不协调,在一些方面我们还无法与国际接轨。李教授说,在挽救生命,减轻伤残方面,我们不能搞中国特色。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学习和应用已经循证医学原则证实的急救方法和手段,提高我国的急救水平。, 百拇医药(田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