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160026
大剂量依那普利不能对抗醛固酮逃逸
http://www.100md.com 2002年4月18日 《中国医学论坛表》 2002年第15期
     本报讯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Tang等的研究表明,尽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随依那普利剂量的增加而降低,但血清醛固酮和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没有降低,反而常常升高。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由于应用了ACE抑制剂,慢性心衰病人的预后有了改善。随着人们对血清和组织内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确切生成机制的深入了解,人们逐渐明白,ACE抑制剂不可能长期充分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这一现象被称为“血管紧张素Ⅱ复活”或“醛固酮逃逸”,这可能是慢性心衰病人(尽管应用了ACE抑制剂)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长期居高不下的原因。

    在有关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和醛固酮逃逸的研究中,研究者一直将ACE抑制剂的剂量-效应特性作为潜在因素。当前对抗这种“逃逸”的方法是,增加ACE抑制剂的剂量。但大剂量ACE抑制剂是否比小剂量好,两项大样本临床研究并没有得出肯定结论。为此,Tang等就长期使用大剂量和小剂量依那普利,对慢性心衰病人的神经激素反应和临床疗效进行了比较。

    他们将75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大剂量(40 mg/d,37例)或小剂量(5 mg/d,38例)依那普利治疗6个月。并比较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结果,组织特异性ACE活性和每个月用依那普利前后的神经激素水平。(J Am Coll Cardiol 2002,39 ∶70)

    结果显示,尽管大剂量组病人的血浆肾素活性和血清醛固酮水平改善较大,但除了研究结束时的血清ACE活性外,两组病人所有其他指标都无显著差异。治疗34周后,分别有35%和85%的病人血清醛固酮和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升高,组内差异并无显著性。在研究结束时,和小剂量组相比,大剂量组病人的组织特异性ACE活性水平有升高趋势(P=0.054)。大剂量组病人预先确定好的临床事件复合终点有改善较多的趋势。

    研究者认为,该研究未能证明,大剂量和小剂量依那普利组病人的血清醛固酮和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抑制有差异。即使用最大剂量依那普利的病人,血清醛固酮和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也常常升高。

    (侯青),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