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业版 > 药品价格 > 招标采购
编号:160446
药品招标为何“变味”
http://www.100md.com 2002年4月24日 北京青年报
      从诞生的那一天起,药品集中招标制度的“变味”就几乎无法避免,这不光是由于它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还由于它本身没有相关的法规来约束。

    药品太贵,主要原因是流通环节存在高额回扣的问题,而医药代表、药品公司和医院是吃回扣的三张大嘴。药品招标制度的初衷是管住这三张嘴,降低药品的流通成本,从而让利于民。但从实际操作过程看,医药代表和药品公司这两张嘴有所收敛,医院这个最终环节却还是没能管住。

    医院为什么管不住?还是医疗制度的改革不到位。由于医和药不分家,公费医疗的报销单必须由医院开具,这就使得医院卖药具备“垄断地位”,从而得以实现垄断价格。医院以低价位拿到招标药之后,要么违规调价,甚至调到招标前的高价位上去,要么就干脆使用高价的同类药,把招标药打入冷宫。这样一来,药品招标就很容易成为“做秀”。

    目前,约束药品招标的主要还是政府的红头文件,缺乏法律的严密性、强制性,约束力比较弱,这就导致了一系列“招标后遗症”。比如,操作药品招标的是中介机构,但中介机构又具备由政府下放的、相当厉害的权力,当这个权力面向药厂时,新的“权力寻租”就出现了。乱收费就是寻租的表现之一,乱收费的结果是加大了流通成本,这就好比医药体系中又出现了一张新的大嘴,它像医药代表一样吃掉了一部分“价差好处”。此外,招标采取了“价格战”模式,它虽然容易制造降价的美丽表象,却没能同时确保中标药品的质量,为那些劣质低价的药品“开拓”了一片新天地,让本来就混乱不堪的医药市场更加扑朔迷离。另一个严重问题是,全国各地都搞药品招标,相当于又诞生了一批各据一方的药品批发公司,既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又无法节约社会成本,药厂也苦不堪言。

    药品招标是过渡性的“新生事物”,在医疗制度改革完成之前,它还有自己的积极作用。但怎样把这件事做好,看来只靠红头文件是不够的。,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