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健康新闻
编号:174012
中医药发展的源头活水-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扫描
http://www.100md.com 2002年5月1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749期
    步入中国医史博物馆,丰富的馆藏,珍贵的文物,使人充分领略了中医药发展的历史变迁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轻轻移动鼠标,点击《黄帝内经》,其内容以及历代点校评注便一览无余地展现在眼前。这一切是记者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里看到的。收集整理失散在海内外的古医籍,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科学研究,使之成为中医药教学、临床、科研与开发的知识源泉,从而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加快中医药走向世界。中医药有识之士的这个夙愿,目前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医史文献中蕴藏的大量防病治病经验,亟待研究开发;从不断认识生命与自然的关系、疾病与健康的关系而言,古代文献是赋予人们智慧的源泉。

    据粗略统计,从秦汉至清末,累积存世的中医药古籍文献有8000余种。《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记载,全国113个图书馆所藏中医药图书共有12124种,其中古籍7700余种。这里不包括地市级以下的图书馆藏和流失海外及民间的中医药图书。由于产生的时间跨度大,存在空间广,历代文献皆散在各地。学者们为求一书,往往奔波数地,加之馆际间的交流困难,使得许多图书束之高阁,不易借阅浏览。另外,以书籍为载体的传播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古今语言上的障碍以及古文献中门类多、内容各有侧重,又涉及大量史事、人物、典章制度等内容,使人们望书兴叹。不同学科的学者想从事中医药的研究与开发,更是不得要领。
, 百拇医药
    中医学运用天人合一、整体观念和辨证论证思想认识人的生命现象,对现代医学分析思维模式中出现的困惑开辟了崭新的思路。这种思想的前瞻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其理论内涵与未来发展潜力将被展现出来。而存世的大量古代中医药医史文献,记录了中医学数千年来积累的丰富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一直维系和促进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

    当今社会,由于疾病谱的变化、健康观念的改变以及老龄化的问题的出现,人们开始注意从中医学中寻找解决方法。当学者把目光转向博大精深的文献时,感到难以实现对大量信息的完整把握。在中医药学的科研、教育、临床中,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均取材于中医药古代文献。如一类新药青蒿素的制作技术就是从近代葛洪《肘后方》一书中发现的。但由于文献的博大精深,其中很多信息尚未被认识和发现,尤其是其中蕴藏的大量防病治病经验,亟待研究开发。因此,对于不断认识生命与自然的关系、疾病与健康的关系而言,中医药古代文献是赋予人们智慧的源泉。

    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我国整理出版了一大批中医药古籍,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建立了一批专门机构,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整理出版的500余种古籍中,包括《神农本草经辑注》、《黄帝内经素问校注》、《针灸甲乙经校注》等;编撰的大型中医药工具书中,有《中华本草》、《中国医籍通考》、《中医大辞典》等;编撰的数十种专科类书籍中,有《中风专辑》、《妇科专辑》等;研制的电子图书中,有《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等。但这些毕竟局限在个人、单品种以及局部方面,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中医药学继承创新的需要。
, http://www.100md.com
    运用现代化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改变文献存储与传播方式,使中医药古代文献所蕴藏的巨大能量得到充分发挥,成为中医药学继承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多少年来,学者们在大量的文献中收集、查找、考证资料,进行着繁重的、艰苦的劳动。这种强度大、速度慢、效率低的研究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人们对信息获取的需求。所以,必须运用现代化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改变过去口耳相传、白首而穷一经的状况,改变文献存储与传播方式,使中医药古代文献所蕴藏的巨大能量得到充分发挥,成为中医药学继承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200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中医药古代文献数字化关键问题研究项目。一年来,该所研究人员提出了构建中医药古代文献智能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前沿目标,即对大量文本信息进行存储、检索、考证、推理、自然语言查询以及知识挖掘,为中医药临床、教育、科技工作者和中药产业提供深入研究和开发的良好环境。如建立中医药古代数字图书馆,建立中医药文献知识库,实现知识库的智能化检索和知识挖掘,建立扫描影像资料库等。
, 百拇医药
    医史文献是民族财富,保护财富是全社会的责任。

    在中国医史博物馆里,当记者看到丰富的馆藏,珍贵的文物时,一种时代变迁、科学进步的感叹之情油然而生。从新石器的骨针、陶篮到商周的青铜针具,从唐宋的针灸铜人到明清的采药图,以及历代部分善本书籍、御制稿本、木雕、拓片、名医画像和墨迹书稿等。除此之外,还包括民族医的各种珍藏,如藏族的医书木版、傣族的竹制拔火罐、蒙古族的药包药匙等。馆藏的3000多件医药卫生文物为医史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成为医学生感性认识的课堂,成为向世界介绍中国悠久历史文明史和传统医学发展的窗口。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医籍大量流失国外。该所科研人员利用出国考察的机会,收集带回了一批珍稀古医籍的复制品、缩微胶片、电脑软盘。1996年,我国开始了日本现存中国散逸古医籍的整理与研究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将“日本现存中国散逸古医籍的整理与研究”列入1997~1998

    年重点课题。2000~2002年,国家科技部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该所“国内失传中医善本古籍的抢救回归与发掘研究”。迄今为止,已从日本以及德、英等国家回归中医古籍300多种,其中有宋元时期刻本。

    记者得知,由国家科技部拨款修缮的中国医史博物馆新馆将于今年9月开馆,不禁感到欣喜。由此认为,保护医史文献不光是医史文献工作者的事,而应是全社会的事。如果有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相信大量沉寂的医史文献将发挥其巨大的能量,更好地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百拇医药(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