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79658
张仕元研究员谈当前生物医药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http://www.100md.com 2002年5月2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755期
     生物医药企业属于典型的高科技企业,具有高投入、高收益的特征,拥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和较大的商业价值。目前我国生物制药企业大约有200多家,年产值三四十亿元。但据有关数据表明,目前一些大中型生物制药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容乐观。从产品销售市场来看,多数企业在残酷的竞争中已很难获得50%的毛利率(国外生物制药企业产品毛利率高达80%以上),相当一部分企业处于半生产状态,生产能力大量闲置,资产收益水平低下,企业效益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西南证券研发中心研究员张仕元认为,目前制约生物制药业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生物制药产业链不完整,并呈现畸形发展态势

    这是我国生物制药发展现状中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生物制药产业链从产品的形成过程来看,可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个相互独立同时又相互交融的阶段。其中,上游主要是创新阶段,包括原始性创新、关键技术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中游阶段主要涉及“物质分离”和产品加工两个阶段;下游主要由营销策划、渠道建设、建立信息反馈系统等部分组成。尽管我国生物技术在某些领域如转基因技术、干细胞技术、胚胎克隆技术等方面处于世界先进行列,但是,可应用性的产品不多,产品转化率不足0.5%,中下游环节“无米下锅”的情况突出。在“物质分离”和“产品加工”的中游环节,尽管投入资本较大,但也主要局限在纯生产环节,不能满足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研发及生产所用的关键仪器、设备、试剂等均依赖进口,资金投入高。风险大,生产规模小,工艺不配套,回收率低,严重制约了生物制药的产业化;二是从事生物制药开发的多是从事基础研究人员,缺乏产业化必需的工程专业人员;三是材料及新生产工艺研制开发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中游工作及配套技术人员稀缺。在产品营销阶段的下游环节,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之间的价格战,整个市场规模仅局限在几个品种之间,加剧了价格方面的竞争。如在重组基因药物方面仅有18个品种,其中,最大的品种干扰素系列年销售额仅为7~8亿元人民币,而该类产品的生产厂家多达20~30个。其大量的资本投入在进入市场之前就被消耗殆尽,提供给社会的有效产品则很少。目前生物制药产业远远未达到其应有规模,究其原因主要是创新不足,这种不足不仅局限于生物技术源头,而且包括相关产业以及市场与资本领域。
, http://www.100md.com
    二、产业政策及其它服务支撑体系没有很好地满足该产业链形成的要求

    应该说,我国产业政策在引导生物技术方面的投入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国家在鼓励企业参与上游的科研开发的同时,相应的科研体制仍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框架中,造成研发人员的个人利益难以保证,研发动力不足。大量的投资变相进入了生产领域,直接导致了生产能力相对于产品种类的过剩。另外,生物制药的投资周期长、风险很高,一方面,企业对此估计不足,资金一次性投入之后很难有后续的资金跟进,而商业银行对如此高风险的项目也确乏热情,企业再度融资困难较大;另一方面,新药审批没有很好地保证产品的独占性,造成产品虽好,但人人有份的不公局面。以上这些原因直接或间接导致了生物制药领域中游部分的无序竞争、上游资金缺乏的本末倒置现象。

    三、企业强于生产和销售,弱于研发和创新

    从世界前8名生物制药企业的数据来看,2001年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23.1%,并连续多年保持在较高水平上。而国内最顶尖的生物制药企业的研发投入比例也不超过10%。差距是十分明显的。另外,国外相当多的生物制药企业的收入来源并非单一的产品销售收入,其它如产品授权收入、合作研究收入也占据了相当的份额,特别是对于一些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专业型生物技术公司来说,这些收入已成为了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相比之下,我国生物制药企业实现收入的手段十分单一,大家都在争抢有限的几个产品的销售“蛋糕”,而企业的新药储备很少,难以形成产品梯队。

    面对生物医药企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在营销策略上应通过创造市场需求和创新服务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市场范围,积极开发新市场,不断提高自己的盈利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以求发展;同时,拓展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强资本市场运作,吸引风险投资;加大生物制药技术的创新步伐,选择优势品种渗透国际市场;致力于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转化,重点开发生物技术领先产品,形成一个以创新药物、生物工程、基因工程为代表的高科技体系,为能走出一条中国民族生物制药业的成功之路而不断探索。, 百拇医药(于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