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182697
替米沙坦和依钠普利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02年6月29日 《中国医学论坛表》 2002年第23期
     血管紧张素II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是目前抗高血压的主流药物之一。但ACEI存在以下缺陷:1不能阻断糜酶途径产生血管紧张素II;2抑制激肽酶II的代谢,从而产生严重干咳等副作用。临床实践表明,血管紧张素II的I型受体(ATI)拮抗剂治疗高血压发生干咳的几率远远小于ACEI。替米沙坦不仅具有高度的ATI选择性,而且不抑制激肽酶II的代谢,也不影响血浆肾素和ACE的活性。本研究旨在探讨替米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依钠普利进行比较。

    研究方法

    病例入选标准:年龄≥65岁的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性别不限。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及肝、肾功能异常者,心功能III或IV级,近期心梗或心脏手术等。

    设计:为一持续26周,随机,多中心,双盲,平行组, 剂量滴定调整的研究。
, 百拇医药
    筛选:患者均作详细的体格检查以及心电图。

    安慰剂洗脱期:入选者要完成3~5周的安慰剂洗脱期。

    治疗:包括16周的剂量滴定调整期以及随后的10周的剂量维持期。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替米沙坦和依钠普利治疗,起始剂量为替米沙坦20 mg,依钠普利5 mg。如果谷降压作用时舒张压 ≥90 mmHg,剂量可按需要加倍;如果 < 90 mmHg,则维持原剂量。治疗12周后,谷降压作用时舒张压≥90 mmHg,且剂量已两次翻倍或治疗已满16周,不论所用剂量如何,一律加用氢氯噻嗪12.5 mg/d。在维持期,剂量按滴定调整期的有效剂量给予,必要时氢氯噻嗪可加至25 mg。在治疗的第12周和26周,各作一次12导联心电图和动态血压监测,同时做一次生活质量问卷调查。随访中通过数药片的方法判定患者的依从性,连续两次随访服药数量小于规定数量的80%或大于120%,以及一次随访中服药数量小于规定数量的50%者,予以剔除。
, 百拇医药
    疗效的判定:主要的疗效判定终点为服药后达谷降压作用时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平卧基线时的改变量,次要终点为谷降压作用时血压的控制率。

    安全性判定:将病人报告及调查者观察到的不良反应事件作详细记录,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包括致死性的、即刻威胁生命的、致残失能或因此延长住院时间的事件。实验室检查、心电图以及生命体征的变化也包括在评判指标内。

    统计分析:血压的变化采用协方差分析,治疗组间血浆肾素的变化采用Wilcoxon's检验,治疗组内的变化采用Wilcoxon's配对符号秩次检验。

    结 果

    入选及基线情况:共278例患者随机接受了替米沙坦(n =139)或依钠普利(n =139)治疗。两组之间性别比例、年龄、体重、高血压年限、既往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患者比例、平卧时收缩压和舒张压、脉率等指标匹配良好。
, http://www.100md.com
    病人的依从性及药物使用情况:替米沙坦组128例患者(92.1%)完成了治疗,依钠普利组为123例(88.5%)。

    抗高血压疗效:平卧时达谷作用降压效果时,替米沙坦舒张压降压幅度为12.8 mmHg,依钠普利为11.4 mmHg,无显著性差异(P=0.074),相应的收缩压降压幅度替米沙坦为22.1 mmHg,依钠普利为20.1 mmHg,亦无显著性差异(P=0.035)。在最后一次评价谷作用降压效果时,有63%服用替米沙坦的患者以及62%服用依钠普利的患者平卧时舒张压得到控制;替米沙坦组有70%的患者、依钠普利组有67%的患者平卧收缩压较基线水平降低10 mmHg以上。单药治疗至12周时,20~80 mg替米沙坦谷作用时舒张压降压幅度平均为10 mmHg,5~20 mg依钠普利为8 mmHg,相应的收缩压降压幅度替米沙坦为15.5 mmHg,依钠普利为12.7 mmHg。在治疗的12周,替米沙坦组有57%的患者、依钠普利组有49%的患者谷作用时平卧舒张压 < 90 mmHg。加用氢氯噻嗪12.5 mg时,对大多数单药治疗不能达平卧目标舒张压的患者有良好疗效。
, http://www.100md.com
    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替米沙坦及依钠普利均可24小时有效降压,加用氢氯噻嗪可进一步使血压下降。在治疗的26周,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同基线水平服用安慰剂时相比,替米沙坦组分别降低17.5 mmHg、9.3 mmHg,依钠普利组分别降低18.4 mmHg、9.8 mmHg。生活质量:问卷的8项指标在基线水平时积分较高,这符合轻、中度高血压病人群的特点,治疗前后,两组中各项指标的中位数均无改变。

    安全性:在依钠普利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而替米沙坦组仅为25%,且与治疗相关的咳嗽发生率在依钠普利组为16%,而在替米沙坦组仅为6.5%。与治疗有关的眩晕在依钠普利组为3.6%,而在替米沙坦组仅为0.7%。两组共发生严重事件18次,其中有5次被研究者判定为与治疗有关:在替米沙坦组,各有1例患者发生青光眼和斜视;在依钠普利组,1例发生眩晕和胸痛,1例发生便秘,1例卒中,1例在治疗24天后发生血管神经性水肿而导致严重失能。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替米沙坦降压疗效至少和依钠普利一样,加用小剂量氢氯噻嗪可进一步增加疗效而不减低依从性。动态血压监测显示,替米沙坦及依钠普利每日一次给药可24小时持续降压,而替米沙坦生物半衰期较长,故降压谷/峰比高达80%。两种药物治疗前后,生活质量问卷结果显示各项指标未见降低,提示这两种药物均可被患者良好耐受。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类似,但干咳的发生率在替米沙坦组仅为依钠普组的1/2。总之,本研究显示,用替米沙坦和依钠普利治疗年龄≥65岁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可产生有临床意义的血压降低,且能被患者良好耐受,替米沙坦治疗时干咳的发生率 要远小于依钠普利。

    夏天摘译自Journal of Hypertension 1999.VoL.17, http://www.100md.com(BengtE.Karlberg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