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血管病 > 中风(脑卒中)
编号:182968
脑血管意外(中风)防治(上)
http://www.100md.com 2002年7月2日 网易
     脑血管意外,又称“中风”或“脑卒中”,以起病急骤、意识障碍、语言不利、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主要特点。中医历代文献均有对本病的记载。并且对于中风先兆症状的认识及预防,前人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证治汇补》指出:“平人手足麻木,不时晕眩,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

    西医学结合本病病因病理而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出血性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包括脑血栓形成及脑栓塞。导致本病的最基本原因是高血压及动脉硬化,以及先天性脑血管畸形等,情绪激动、用力太过或血压降低、血液凝固性增高等为常见发病诱因。由于脑出血和脑血栓形成约占中风病的80%以上,加之这两病于发病前常有先兆症状或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对中风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是针对脑出血、脑血栓形成的。

    (一)未发病前的调摄与防治:凡年龄在45岁以上,有高血压及动脑硬化等病者,积极养生与防治,对于防止中风发生有重要意义。除可参考“高血压病”的基本措施外,还应做到:
, 百拇医药
    1.调摄精神情志,切忌过份激动如愤怒、焦虑、兴奋、大惊大恐等;慎防跌仆摔倒;平素用力不可过猛(如大便、剧咳)及劳累太过。

    2.现代医学认为脂质代谢失常、血脂增高是动脉硬化的基本因素,而血脂增高常因进食动物脂肪过多和富含胆固醇的食物所致,同时与肝炎、糖尿病、肾病,肥胖及内分泌功能失调亦相关。对此,要注意饮食的调理,如食宜清淡、少食肥甘等;若有肝炎、糖尿病等病,应积极治疗,另一方面还可选用下列方药服之。

    (1)红花油:红花种子含油量比大豆、棉籽等均高。红花油国外已广泛用作食油。更重要的是,红花油中的亚油酸含量是目前已知所有油中最高的(73~80%)。亚油酸能降低血胆固醇含量,长期食用,可防治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意外等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2)大蒜:每日食生大蒜6克以上,长期坚持,能防止高脂肪饮食引起的血胆固醇升高,清除脂质在血管壁的堆积,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和溶解体内“瘀血”的作用。其有效成分为大蒜甙和大蒜油中某些含硫化合物。
, 百拇医药
    (3)血脂宁:山楂、首乌各15克,决明子9克,橘皮4.5克,猪胆汁0.2克。此为1日剂量。碾末装入胶囊,分3次服。3个月为一疗程。

    有人用此方防治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发现是一疗效较好而无副作用的降脂药,可降低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粘度。

    (4)山楂降脂片:每片含山楂提取物0.06克,每次2片,每日3次,连服4周为一疗程。有报道以此片防治高脂血症,结果使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脂蛋白显著下降。

    3.凡患有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者,应坚持开展气功锻炼,具有预防中风的良好效果。根据高血压病的病理特点,宜练静功,开始练放松功,后以站桩功为主;先练坐式,后多练站式;并经常辅以保健按摩。练功时要求心静、放松、气沉。所谓气沉,是在自己意念主导下,把上逆之气沉下去。练时,先轻轻呼一口气,吸气时意想气自上而下,从胸部下沉到丹田。

    高血压病人大多感头重脚轻、头部烘热、眩晕、下肢酸软无力、站立不稳、此即“上实下虚”。多练站桩功,使气向下沉、导气血下行,减轻头部充血,从而有利血压下降。
, http://www.100md.com
    为了探讨气功对降低高血压性中风的发生率、死亡率的功效,有人于1982年对在1959~1964年间(18~22年后随访)住院并接受气功综合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44例进行随访复查,并与同期住院单纯接受药物治疗的随访组作平行对比,结果发现气功能改善大脑皮质机能活动,调整机体内植物神经的平衡协调,增强对外界不良刺激的防卫能力和改造性格使趋于温和、自控等。所以气功除降低、稳定血压外,可能亦同时通过以上途径和机制降低中风的发病率、死亡率,从而发挥预防中风、改善高血压病预后的积极功效。

    4.脚腕转动疗法。即患高血压、动脉硬化,年龄45岁以上,并有可能发生中风的患者,可于每日早晚睡在床上或坐在床上开展此疗法:先将脚背伸直,两脚腕向外转动15次,向内亦转动15次;然后两脚背缩回竖直,两脚再向外转动15次,向内转动15次。长期坚持此法锻炼,有预防中风发生的作用。

    5、关元百日灸。即每年从立冬日起,将艾点燃,对准关元穴灸15分钟,灸至局部皮肤红润为度。连灸100天,可预防中风发生。
, http://www.100md.com
    除防治高血压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外,还应积极防治有可能导致中风的其他疾病。如脑血栓形成亦可因脑动脉炎等所致;脑栓塞主要由风心病、冠心病的脱落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而发生……具体要求详见有关专业书刊。

    (二)中风先兆的诊断与防治:鉴于中风前常表现出一些特有的先兆症状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国内许多单位正在开展“中风预报”,并积极在中风先兆阶段进行防治,以防发生中风。

    1.中风先兆的诊断依据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①年龄在45岁以上,既往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史。②近期内反复出现突发性的、一过性的、可逆性的(大都在24小时内逐步缓解的)以下征象而用其他原因无法解释者:

    头晕胀痛,两眼发花,头重脚轻,面赤耳鸣,恶心想吐,手足麻木无力,黑蒙,甚者语言謇涩、血压升高。

    言语不清,失语、失读、失写。

    突发眩晕昏厥,吞咽困难,步履不稳,行如醉汉(步行偏向一侧,呈弧形线前进);或偏盲,眼球震颤,舌伸向一侧,双侧瞳孔不对称,偏身感觉障碍等。

    单侧肢体麻木、力弱,一过性半身不遂。

    此外,还可出现太阳穴处静脉明显突起;四肢肌肉跳动,无名指一时性的挛缩;睡卧自觉身体沉重,或睡中口角流涎等;眼底检查视网膜动脉反光增强,或有动、静脉交叉压迹征。,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导医指南 > 内科 > 呼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