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皮肤科 > 病毒性皮肤病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编号:18368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的治疗
http://www.100md.com 2002年7月7日 网易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Epstein-Barr virus)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网状内皮系统增生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周围血中出现大量的异常淋巴细胞,病程常具自限性,预后良好。本病以秋冬多发,多见于小儿及青少年,16-30岁的青年患者居多,35岁以上则很少见。本病属于中医“温病”、“风温”范畴。

    病原体及流行病学:

    EB病毒为DNA病毒,180-200nm,该病毒具膜壳、膜、早期、补体结合、病毒相关核抗原等五种抗原。病毒携带者和病人是传染源。主要经口、密切接触传染。病毒进入口腔后可能先在咽部淋巴组织内增殖,继而进入血循环中产生病毒血症,并进一步累及淋巴系统的各组织和脏器。

    诊断:

    1.临床表现:

    潜伏期小儿为4-15天,青少年约30天。起病可急可缓。

    典型表现有:

    发热:轻重不一,热型不定,多在39℃左右,持续1-3周,逐渐下降。

    淋巴结肿大:颈前颈后淋巴结不粘连,不化脓、压痛不明显、消退甚慢,可达数周至数月之久。

    咽峡炎:扁桃体充血、肿大,部分患者扁桃体上有灰白色假膜。

    肝、脾肿大:多数为轻度肿大,少数患者脾及肝可明显肿大,且有压痛。3/4的患者可有肝功能损害。临床可出现类似其他病毒性肝炎的一切表现,但出现肝昏迷者极少。

    皮疹:约10-15%的患者可有皮疹,多呈斑丘疹,也有水疱样或荨麻疹样皮疹,出疹时间在本病的4-10天。

    其他系统症状:婴幼儿可发生支气管肺炎、心肌炎、心包炎、无菌性脑膜炎、多发生神经根炎、以及脑、脑膜、脊髓、颅神经与周围神经受损的表现。少数人发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以及肾脏受损。本病病程较长,尤其年长儿、成年人或重要脏器受损的患者可迁延很久。

    2.实验室检查:

    血象:早期(病程3天以内)白细胞正常或略低,中性粒细胞增加,病程4-5天,白细胞总数呈轻至中度增加,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逐渐增加,病程7-10天可达70-90%,出现特征性异常淋巴细胞,呈泡沫型、大淋巴细胞型、幼稚型。

    血清嗜异性凝集反应:血清中出现IgM抗体,能凝集绵羊红细胞,血清稀度在1:40以上为阳性。多数在2-3周达高峰,数月消失,病程5月以上即呈阴性。5岁以下小儿抗体出现较晚,甚至不出现。

    其他抗体:被EB病毒感染的细胞上有以下几种病毒抗原,包括包括病毒衣壳抗原(VCA)、早期抗原(EA)及EB核抗原(EBNA)。故在感染早期80%患者可检出EA抗体、97%患者可检出特异性IgM?/FONT>VCA抗体,均于恢期后消失EBNA抗体在恢复期中出现者说明是新感染,如在早期已出现表示感染早已存在。, 百拇医药
1 2 3下一页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导医指南 > 中医百科 > 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