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针骨推拿 > 儿科按摩学
编号:191783
第四章 小儿常见病症的治疗(第二节 消化系统疾病)
http://www.100md.com 《儿科按摩学》
     一、泄泻

    小儿泄泻又称消化不良,是脾胃功能失调而致的一种消化道疾病。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而以夏秋季节较为多见。临床以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或呈水样,或兼有未消化的乳食残渣及证液为特征。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日就,可影响小儿营养、生长和发育。若病情严重,可导致气液耗损,阴竭阳脱的危症。

    (病因病理)泄泻之本在于脾胃,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喜润恶湿,以降为和;脾为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精微,喜燥恶湿,以升为顺。脾胃纳运,升降功能协调,则消化吸收,传送正常,精微可以化生为气血,营养全身,糟粕能正常排泄。由于小儿脾胃发育尚未完善,消化机能较弱,故无论外感六淫,或内伤乳食,均可使脾胃纳运升降功能失调而泄泻。

    1、外感寒湿暑热之邪,夏秋季节暑多兼湿,湿热困脾则受纳运化无权,升降失司,清浊不分而致泄泻。感受风寒,邪客中宫,阳气受遏,运化失常而致泄泻。
, 百拇医药
    2、内伤乳食 由于喂养不当,饥饱无都或饮食不洁,或突然改变饮食习惯,或过食油腻、生冷的食物,导致脾谓损伤,运化失司,不能腐熟水谷,以致食积脘腹,浊气壅积肠间,阻遏气机,而产生腹胀,腹痛欲泻。

    3、脾胃虚弱 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且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所需水谷精微供养相对较成人为多,脾胃负担较重,易于受损,致使脾胃困倦,脾阳不振,运化失常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湿滞留,形成泄泻。若脾胃虚弱损及肾阳引起泄泻时,则称为脾肾阳虚泻。

    (临床表现)

    1、寒湿泻 大便稀薄多沫,色淡,无臭味或臭味较轻,腹痛肠鸣,或伴有发热,鼻塞,流涕,轻度咳嗽,厌食,口不渴,苔白腻,面色淡白,脉濡,指纹色红。

    2、伤乳食泻 大便量多,酸臭如败卵,汗有未消化残渣,腹胀满,泻前哭闹不安,似有腹痛,泻后痛减,矢气。常伴有恶心呕吐,口嗳酸气,纳呆不思乳四,苔厚或垢腻,脉滑。
, http://www.100md.com
    3、湿热泻 腹痛即泻,急迫暴注,黄褐热臭,身有微热,口渴,尿少色黄,苔黄腻,脉滑数,指纹色紫。重症患儿则出现暴泻黄色浊水,日泻一二十次不等,壮热烦渴,神萎,眼眶下陷舌绛苔干,脉细数。或出现气急,汗多,脉细欲绝等危症。

    4、脾虚泻 久泻不愈,时作时止,大便稀薄,夹有乳块或食物残渣,或每于食后即泻,日泻数次之十余次;食欲不振,精神疲困,面黄,舌淡,苔薄腻,脉沉无力。

    5、脾肾阳虚泻 久泻不愈,大便水样,次数频多,四肢厥冷,精神萎靡,面色光白,舌淡苔薄,脉软无力。甚至出现泻下不止、完谷不化,脉微欲绝,神昏不清等津竭阳脱之危症。

    1、温湿泻

    治则 温中散寒,化湿止泻。

    处方 补脾经,推三关,补大肠,揉外劳,揉脐,上推七节骨,揉龟尾,按揉足三里。
, http://www.100md.com
    方义 推三关,揉外劳宫,温阳散寒,配补脾经,能健脾化湿,温中散寒。补大肠、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温中止泻。

    腹痛,肠鸣重者,加揉一窝风,拿肚角;体虚加捏脊、惊烦不安,加清肝经,掐揉五指节。

    2、湿热泻

    治则 清热利湿,调中止泻。

    处方 清脾胃,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揉天枢,揉龟尾。

    方义 清胃经,亦清中焦湿热,清大肠,揉天枢,清利肠腑湿热积滞;退六腑,能清热化湿,配揉龟尾,以利肠止泻。

    3、伤食泻

    治则 消食导滞,和中助运。

, 百拇医药     处方 补脾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摩腹,揉天枢,揉龟尾。

    方义 补脾经,揉中脘,揉板门,摩腹,健脾和胃行气消食。清大肠,揉天枢,疏调肠腑积滞,配揉龟尾,以利肠止泻。

    4、脾虚泻

    治则 健脾益气,温阳止泻。

    处方 补脾经,补大肠,推三关,摩腹,揉脐、上推七节骨,揉龟尾,捏脊。

    方义 补脾经,补大肠,健脾益气,固肠实便;推三关,摩腹,推上七节骨,揉龟尾,以温中回阳,健脾止泻。

    5、脾肾阳虚泻

    治则 温搐脾肾,回阳固涩。

    处方 上方加补肾经,按揉百会以助阳化气固涩。
, http://www.100md.com
    二、腹痛

    腹痛在临床上及为常见,涉及的范围很广,许多内、外科疾病均能引起腹痛。有器质性的腹痛,也有功能性的腹痛。在器质性腹痛中,特别包括一部分急腹症在内,常需紧急处理,有些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因此,临诊时必须全面检查,及早作出正确的诊断,以免延误病机。本节主要介绍因受寒或乳食积滞和虫积引起的腹痛。

    (病因病理)

    1、感受寒邪 风冷寒邪侵袭脐腹,搏结肠间;或饮食当风,过食生冷,寒邪由口而入,郁结胃肠,中阳受遏,寒性凝滞,气机郁闭,以致经络受阻不通,气血壅滞不行而突发腹痛。

    2、脾胃虚寒 素体阳虚或病后体弱的患儿,由于脾谓虚寒,中阳不振,寒湿滞留,气机不畅而腹痛隐作,绵绵不休。

    3、乳食积滞 小儿脾胃薄弱,由于乳食不节,或饱食过度;或食入不消化的食物,以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司,气机受阻,升降失职,传导不能,乳食积滞,壅阻胃肠而腹痛。
, 百拇医药
    (临床表现)

    1、受寒腹痛 腹痛迅疾,阵发作痛,啼叫不安,额上出姗,按之痛缓,腹部喜温,得热则舒。肠鸣漉漉,便溏或轻度腹泻,泻后痛减。面色苍白,四肢不温,小便清长,舌苔淡白,脉沉弦,指纹色红。

    2、脾胃虚寒 腹部隐隐作痛,绵绵不止,痛处喜按喜温,时有腹泻。食欲欠佳,形体消瘦,手足欠温,面色淡白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软。

    3、食积腹痛 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矢气恶臭,或有呕吐,吐物酸馊。或有腹泻,泻后痛减,乳食不思,舌苔白腻,脉弦。

    (治疗)

    1、寒痛

    治则 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处方 补脾经,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掐揉一窝风,拿肚角。
, 百拇医药
    方义 补脾经,摩腹温中健脾,配推三关,揉外劳宫以助阳除寒;掐揉一窝风,拿肚角散寒理气止痛。

    2、虚寒腹痛

    治则 温补脾肾,益气止痛。

    处方 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揉中脘,揉脐,按揉足三里。

    方义 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温补脾肾,益气止痛;揉中脘,揉脐,按揉足三里健脾和胃,温中散寒,增进食欲。

    3、伤食痛

    治则 消食导滞,和中止痛。处方 补脾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揉天枢,分推腹阴阳,拿肚角。

    方义 补脾经,揉板门,揉中脘,分推孚阴阳健脾和胃,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清大肠,揉天枢疏调肠腑积滞;运内八卦宽胸理气调和气血;拿肚角善止痛。(附)虫积小儿腹痛除与感受外邪,饮食内伤等有关因素外,尚有因感染蛔虫,扰动肠中,而致腹痛。
, 百拇医药
    (病因病机) 由于小儿饮食不洁所发生,如食生冷瓜果,或手指甲衣被等沾染虫卵,随饮食入口而成本病。少儿感染蛔虫,扰动胃肠,影响受纳运化之机,或窜行胆道,或虫多扭结成团,阻止气机而致气滞作痛。

    (临床表现) 蛔虫引起腹痛,往往是突发,时发时止。一般以脐周为甚,有时可在腹部触及到蠕动之块状物,时隐时现,多数有便虫或吐虫史。食欲异常,面黄肌瘦,瞳孔扩大;睡眠不安,有时咬牙,严重时腹部胀大,青筋显露,若蛔虫窜行胆道则痛如钻顶。大便化验可见虫卵。

    (治疗)

    治则 温中行气,安蛔止痛。

    处方 揉一窝风,揉外劳,推三关,摩腹,抖揉肚脐,拿肚角。

    方义 摩腹,抖揉肚脐健脾和胃,行气止痛。配揉一窝风,揉外劳宫,推三关以温中安蛔。若痛甚者加拿肚角安蛔镇痛。
, http://www.100md.com
    三、痢疾

    痢疾是小儿较常见的肠道传染性疾病。《丹溪心法》指出:“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内,上下感染相似”,故名为“时疫痢”。

    本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临床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痢下赤白为主症,大多由于感受时邪疫毒或内伤积滞所致。痢疾延久可转为“休息痢”,往往缠绵难愈。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痢疾杆菌所致,故称其为细菌痢疾,临床可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一般又分普通型、轻型、重型及中毒型。慢性则分为轻型及重型。病程超过2个月者,为慢性菌痢。

    (病因病理) 本病的发生,主要由于饮食不洁,感受湿热或疫毒等病邪所致,也有因脾胃素虚,大肠气弱,感受风寒暑湿之邪而得病的。《小儿推拿广意)说:“夹热而痢者,则痢下红色,此风能动血也……。夹冷而痢者,则下纯白冻或白上有粉红色,或似猪肝瘀血,皆为阴症,盖血得寒则凝故也”。
, http://www.100md.com
    1、感受湿热 湿热或疫毒之邪侵入胃肠之间,蕴结于内,与气血相搏,大肠气机受阻,升降失利,使肠壁、脉络受损,传导功能失职而下痢赤白。热重于湿者,痢下赤多白少。

    若疫毒极重化火内炽,引动肝风,则出现惊厥抽风等症。湿热疫毒上攻于胃,胃气失降则出现呕吐频繁,不能进食,腹胀等噤口痢的证候。

    2、感受寒湿 脾胃素亏,大肠气弱,风冷暑湿之邪乘虚而入,凝结肠胃,以致气机不畅,肠道传化失司而成本病。

    痢疾迁延失治,日久不愈或反复发作,胃肠受损,耗气伤血,脾气不健,中阳不运,虚坐努责,则下痢脓血粘冻,此类痢疾多为迁延性痢疾或慢性痢疾。

    (临床表现)

    1、湿热痢 下痢赤白粘冻,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伴有发热恶寒,纳呆,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濡数或话数。
, 百拇医药
    2、疫毒痢 发病急骤,高热寒战,烦渴,腹痛,痢下脓血稠粘,次数频多,恶心呕吐。有的患儿甚至在未泻痢之前即出现高热,昏迷惊厥,面色苍白或青灰,四肢厥冷,呼吸浅深不匀,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沉伏等。此型多见于中毒性菌痢。

    3、寒湿痢腹痛,痢下白色粘冻,白多红少,食少神疲,畏寒腹胀,四肢欠温,苔白腻,脉弦细缓。

    4、休息痢 痢疾日久不愈,时发时止,或轻或重,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食不香,发时下痢脓血,腹痛,里急后重,平日大便时干时稀,稍受凉或饮食不当即复发。

    (治疗)

    1、湿热痢

    治则 清热化湿,理气通滞。

    处方 分推腹阴阳,清肺经,清胃经,清河水,退六腑,清大肠,清小肠,运内八卦,下推七节骨,揉天枢。痛甚者加拿肚角。
, 百拇医药
    方义 清胃经,清大肠,揉天枢,配清河水,退六腑,清理肠胃湿热,通滞调中,清河水配清小肠,利小便,除湿热。分推腹阴阳、运内八卦,理气行滞;推下七节骨,清除肠道湿热,通便导滞,取通因通用之意;退六腑配清肺经,善治里急后重腹痛甚者,加拿肚角。

    2、寒湿痢

    治则 温中祛寒,健脾化湿。

    处方 分推腹阴阳,补脾经,揉外劳宫,推三关,补大肠,按揉一窝风,摩腹,按揉足三里,揉脐。

    方义 补脾经,补大肠健脾理中,温运除湿,配揉外劳宫,推三关加强温中散寒作用;以阳池穴为主以治其寒;分推腹阴阳、摩腹,按揉足三里健脾开胃,增进食欲。揉脐,按揉一窝风温通元阳,化寒湿积滞。

    3、休息痢

    治则 温中健脾,益气化湿。
, 百拇医药
    处方 上方去分推腹阴阳,加补肾经,按揉百会。

    方义 同上,补肾经,按揉百会,以加强温阳化气。

    4、疫毒痢

    不宜作按摩治疗,应及早采取抢救措施。

    四、便秘

    凡大便秘结不通,或排便时间过长,或有便意而排出困难者,皆称为便秘。

    本病的发生,多由于大肠传导功能失常,粪便在肠腔内停留过久,内含水分过量吸收,使粪便过于干燥坚硬所致。常见的原因有肠胃积热,津液耗伤;病后体虚,气血不足;饮食内伤或饮食不足;或生活不规律,未养成按时排便习惯等。根据病因及症状,可分实秘和虚秘两类。

    (病因病理)饮食经过脾胃运化,吸收其精微之后,所剩之糟粕则由大肠传送而出。若胃肠运化、升降、宣化、传导功能正常,则大便通畅,不致发生便秘。胃肠受病,运化无能,腑气不通,或津液失润,大肠传导功能失职便可导致便秘。
, 百拇医药
    1、肠腑燥热 饮食不节,食物停积,气滞不行,郁而化热,津液亏耗,过食辛热厚味。燥结肠道,传导失司而造成便结;或由于实热证攻阀太过,胃肠阴液受损,津液耗伤;或热病后余邪未清,留恋于内,导致肠道燥热,津液失去输布而不能下润,造成粪便干结,排出困难。

    2、先天不足身体虚弱,久病脾虚,运化无能,气血生化无源,导致气血两亏。气虚阳亏,温煦无权,阴气凝结,大肠传导无力而大便艰涩难下;血虚阴亏,津少不能滋润大肠,使大便排出困难。

    (临床表现)便秘的一般表现是,排便次数减少,粪便燥结,排出困难,有时微带血液或粘液,肛门疼痛。或者排便次数虽不减,但大便干燥坚硬,排出困难。或虽有便意,大便也不甚干硬,大便努挣,排出不畅。便秘日久,可引起其它症状。有些患儿由于便秘,腑气阻滞,腹中胀满,甚则疼痛,睡眠不宁,心烦易怒,哭闹不安,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以致摄食不足而营养不良,更加重便秘,形成恶性循环。

    1、实秘 大便干结,噫气泛酸,烦热口臭,纳食减少,易怒眼红,腹部胀满,口干唇赤,小便黄少,苔多厚腻或黄燥,脉弦滑,指纹色紫。
, http://www.100md.com
    2、虚秘 大便微干或不硬,但便出不畅,努挣难下,形瘦乏力,神疲气怯,面色光白,唇淡,爪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软,指纹色淡。

    (治疗)

    1、实秘

    治则 顺气行滞,清热通便。

    处方 清大肠,运内八卦,按揉膊阳池,退六腑,搓摩搓胁肋,摩腹,揉天枢,推下七节骨,按揉足三里。

    方义 清大肠,揉天枢荡涤肠腑邪热积滞;摩腹,按揉足三里健脾和胃,行滞消食;搓摩胁肋,运内八卦疏肝理气,顺气行滞;推下七节骨,按揉膊阳池配退六腑,以通便清热。

    2、虚秘

    治则 益气养血,滋阴润燥。
, http://www.100md.com
    处方 补脾经,推三关,捏脊,按揉足三里补气养血,健脾调中,强壮身体;清大肠,按揉膊阳池配揉上马、揉脐,揉肾俞滋阴润燥,理肠通便。

    五、呕吐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古人以有物有声为呕,有物无声为吐,有声无物为干呕。其实呕与吐往往同时发生,所以并称为呕吐。

    呕吐是小儿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可独立存在,但往往伴发于多种疾病之中,长期反复的呕吐,可伤阴耗液,损伤脾胃,影响营养的吸收,导致营养不良,必须引起注意。此外,由于哺乳方法不当或吸奶时吞入少量空气所产生的吐乳,称为“溢乳”,不属病态。

    (病因病理) 胃以降为和,小儿脏腑娇嫩,脾胃虚弱,凡外感、内伤、影响到胃,干扰胃气,导致胃气不和而上逆都能引起呕吐。

    1、脾胃受寒 过食生冷或贪凉,致寒入胃腑,胃气受扰,升降失和,下行受阻,上逆而呕吐。此外,小儿素体脾胃虚弱,阳易受病,寒从内生,脾阳受困,运化失常,以致水谷不运,上逆而呕吐。
, http://www.100md.com
    2、脾胃蕴热 暑湿、湿热之邪侵犯胃腑,或乳食积滞蕴而化热,以致热气上逆而呕吐。

    3、乳食不节 小儿脾胃薄弱,乳食过量,或食油腻不易消化之物,可损伤脾胃,导致胃不受纳,脾失运化,升降失司,胃气不能下行,气逆于上而发呕吐。

    (临床表现)

    1、胃寒呕吐 呕吐时作时止,时轻时重,吐物不化,或为清稀粘液,无酸腐气味,进食稍多也易呕吐。形寒肢冷,肠鸣腹痛,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小便清长,精神萎靡,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指纹淡。

    2、胃热呕吐 食入即吐,吐物恶臭或为黄水,口渴,唇干,身热面赤,烦躁不安,胃脘疼痛或胀闷不适,或伴两胁胀满,大便稀臭或便结不通,小便黄少,舌质红,苔黄,脉数,指纹色红或紫。

    3、伤乳食吐 呕吐频繁,吐物酸臭,伴有未消化之乳片或食物残渣,嗳腐厌食,矢气恶臭,脘腹痞闷胀满或疼痛不适,吐后则舒,大便秘结或泻下酸臭不化,泻后痛减,苔厚腻或黄腻,脉滑数,指纹红紫。
, 百拇医药
    (治疗)

    1、寒吐

    治则 温中散寒,和胃降逆。

    处方 补脾经,横纹推向板门,揉外劳,推三关,推三柱,揉中脘。

    方义 推天柱和胃降逆,祛寒止呕,配横纹推向板门善止一切呕吐;补脾经,揉中脘健脾和胃,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推三关,揉外劳宫温阳散寒以加强温中作用。

    2、热吐

    治则 清热和胃,降逆止呕。

    处方 清脾胃,清大肠,退六腑,运内八卦,横纹推向板门,推天柱,推下七节骨。

    方义 清脾胃配推天柱清中焦积热,和胃降逆以止呕吐,退六腑加强以上清热作用;运内八卦,横纹推向板门宽胸理气,和胃止呕;清大肠,推下七节骨泄热通便,使胃气得以通降下行。
, 百拇医药
    3、伤食吐

    治则 消食导滞,和中降逆。

    处方 补脾经,揉板门,横纹推向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分推腹阴阳,按揉足三里。

    方义 补脾经,揉中脘,按揉足三里,健脾和胃以助运化;揉板门,运内八卦宽胸理气,消食导滞;分推腹阴阳,横纹推向板门以降逆止吐。

    六、疳积

    疳积,民间俗称奶痨,为儿科四大证之一,是消化吸收功能长期障碍所引起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患,与现代医学所称的营养不良症相类似。

    疳积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主要由于饮食失调,喂养不足,或脾胃虚弱,运化失常,不能生化输布水谷精微,以致气液耗伤,肌肤失养所致。其它慢性疾病久治不愈,长期消耗也能导致本病。临床表现主要以形体消瘦,气血不荣,毛发憔悴,精神萎顿,腹部胀大,青筋显露,或腹凹如舟,食性怪辟等为其特征。严重时,不仅影响小儿生长发育,而且日益并发其它疾患,造成机体恶性循环,故应及早防治。
, 百拇医药
    (病因病理)形成疳积的原因主要为乳食伤脾,喂养不当,慢性病消耗等。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胃受纳,脾主运化。小儿脾胃薄弱,若乳食不节,容易损伤脾胃,影响受纳运化的功能,而形成积滞,积久不消,转化为疳。古人有“积久伤脾,延成疳疾”,“无积不成疳,积为疳之母”等说法。可见疳积与积滞的关系只是轻重浅深程度的不同而已。

    1、乳食伤脾 小儿乳食不节,饥饱无度,损伤脾胃;或恣食肥甘生冷,脾胃损伤,受纳运化失指,升降失司,以致乳食壅滞内停,失于运化,乳食之精微不能输布,气血津液无从生化,脏腑、毛发、肌肤失于润养,渐见形体消瘦,气液亏损,终成疳积。

    2、母乳不足,喂养失调 母乳不足,未及时增添代乳品,或代乳品里营养物质不够,或断乳后喂养不当,或小儿一时不适应食物喂养而拒食;或挑食、偏食;或多吃香甜零食而影响食欲,以致营养失调而形成疳积。

    3、久病体虚 小儿腹泻、痢疾、肠寄生虫病,肺结核等久治不愈,或失治误治,气血津液的逐渐消耗,致使元气亏虚,气血不荣,乃至形体羸瘦而形成疳积。
, http://www.100md.com
    (临床表现) 疳积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病症,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由轻至重发展而成。临床表现分前后两个不同的证候,则病情逐渐加重,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1、前期积滞伤脾 面无华色,形体消瘦,精神不振,纳呆少食,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或呕吐食物残渣,夜眠不宁,毛发成穗,皮肤干涩,喜怒无常,大便或干或溏,秽腻腥臭,小便混浊,或伴有发热,手足心热,舌苔厚腻,脉弱或滑数。

    2、后期气血两亏 面色萎黄或光白,表情淡漠,毛发憔悴稀疏易脱,精神萎顿,或烦躁啼哭,啼声低沉,夜不安寐,睡眠露睛,腹部膨大,青筋显露,或腹凹如舟,头大颈细,骨瘦如柴,外貌呈小老头样,四肢不温,纳呆,或善饥,或喜食瓜果及异物,甚至出现四肢浮肿,眼干红,伴见夜盲,口糜,或膝软不能立,水泻,尿如米泔,汗出,舌苔淡薄,脉细无力。

    (治疗)

    1、积滞伤脾
, 百拇医药
    治则 消积导滞,调理脾胃。

    处方 补脾经,揉板门,推四横纹,揉中脘,运内八卦,分推腹阴阳,揉天枢,按揉足三里。

    方义 揉板门,揉中脘,揉天枢,分推腹阴阳消食导滞,疏调肠胃积滞;推四横纹,运内八卦加强以上作用,并能理气调中;补脾经,按揉足三里以健脾开胃,消食和中。

    2、气血两亏

    治则 温中健脾,补益气血。

    处方 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运内八卦,掐揉四横纹,揉足三里,揉中脘,捏脊。

    方义 补脾经,揉中脘,推三关,捏脊温中健脾,补益气血,增进饮食;运内八卦,揉外劳宫温阳助运,理气和血;掐揉四横纹主治疳积,配按揉足三里调和气血,消积导滞。
, 百拇医药
    若五心烦热,阴液不足者,去推三关,揉外劳宫,加清肝经,补肾经,揉上马,运内劳宫,烦躁不安加掐揉五指节,清肝经;口舌生疮加掐揉小横纹;目赤多眵泪,隐涩难争者,加清肝经,揉肾经;若兼见咳嗽痰喘,加推肺经,推揉膻中,肺俞;便溏加补大肠;便秘加清大肠,推下七节骨。

    本病单用捏脊配合针刺四横纹,隔日一次或没周两次,效果亦好。

    七、脱肛

    脱肛又称直肠脱垂,是指肠的粘膜层或整个直肠壁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症状。多因气虚下陷或湿热下注所致。

    (病因病理)

    1、气虚 小儿素来体虚,营养不良;或久泻久痢,正气耗损,气虚下陷,升摄无权而引起。

    2、湿热 积于大肠,大便干燥;排便困难,大便时努挣而增加腹腔内压力,也可使直肠脱垂。
, http://www.100md.com
    (临床表现)

    1、气虚下陷 每逢大便时直肠粘膜脱出肛门外,轻者便后能自动回缩复位,重者便后需用手揉托方能复位,严重的脱肛不仅大便时脱出,而且平时啼哭,咳嗽,打喷嚏,用力等使腹内压增加时也会脱出。脱出的直肠色淡红,常有少量粘液。患儿形体消瘦,精神不振,面色无华,舌淡苔薄,指纹色淡。

    2、湿热便秘 脱出的直肠色鲜红,有少量鲜红渗出液,口干苔黄,小便色黄,大便干燥,指纹色紫。

    (治疗)

    1、气虚

    治则 补中益气,升提固脱。

    处方 补脾经,补肺经,补大肠,推三关,按揉百会,揉龟尾,推上七节骨,捏脊。

    方义 补脾经,补肺经,推三关;捏脊补中益气;补大肠,推上七节骨涩肠固脱;按揉百会以升阳提气;揉龟尾理肠提肛。
, 百拇医药
    2、实热

    治则 清热利湿,理肠通便。

    处方 清脾经,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按揉膊阳池,揉天枢,推下七骨,揉龟尾。

    方义 清大肠,揉天枢配退六腑以清理肠腑积热;清脾经,清小肠利湿热;按揉膊阳池,推下七节骨清热通便;揉龟尾以里肠提肛。

    八、肠梗阻

    当肠内容物在肠道内的正常运行发生障碍不能顺利通过时,称为肠梗阻。

    肠梗阻可由多种疾病引起,临床以腹痛、腹胀、呕吐、无大便,无肛门排气为主要症状。一般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包括肠粘连、肠套迭、肠扭转、蛔虫团或粪团堵塞、先天性肠道畸形、肠道肿瘤等)和动力性肠梗阻(包括肠麻痹、肠痉挛等)。
, http://www.100md.com
    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严重者如不及时和正确处理,常危及生命。因此,对本病必须提高警惕,详细观察病情,一旦发生变化,随时准备抢救,以免延误病机,造成不良后果。

    本节主要介绍适应于推拿治疗的蛔虫团,粪块堵塞、早期肠套迭等引起的肠梗阻。

    (病因病理) 本病主要是大肠与小肠的内容物通过障碍所致。大肠与小肠为“转化之府”,其生理特点为泻而不藏,动而不静,降而不升,满而不实,以通降下行为顺,滞塞上逆则病。饮食积滞,燥屎内结,蛔虫团阻,或手术后瘀血留滞等原因,影响肠道通降机能均可引起本病。《灵枢.四时气》中有“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的论述。肠道通降机能障碍,气机痞塞不通,不通则出现腹痛;不通,清气不能上升,浊气不能下降,气体积聚肠内则出现腹胀;不通则肠道不利,不利则闭,故出现不大便,不排气。中医文献所述之“关格”、“肠结”证候及明代《医贯》中:“关者不得出也,格者不得入也”,即反映了本病的病机、病位情况。由于痞塞不通,胃失和降,滞塞上逆则出现呕吐;瘀血阻滞,伤及肠络,可出现粘液血便。
, http://www.100md.com
    (临床表现) 腹痛、腹胀、呕吐,无大便及无肛门排气是肠梗阻的共有症状。

    1、肠套迭 发病突然,呈阵发腹痛,由于幼儿不能自述,表现为突然哭闹,下肢屈曲,面色苍白,出汗,发作一阵后的的间歇期间内幼儿往往又恢复活动或安静入睡。反复发作后,患儿精神差,嗜睡,面色青白。呕吐物初为乳汁、乳块或食物残渣,此后带有胆汁,晚期可吐出粪便样液体。在发病4到12小时后,往往出现便血或排出粘液样物,腹痛发作后,可在右侧腹部升、横结肠方向触及腊肠形包块。晚期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精神萎靡,腹胀发热,甚至休克。

    2、蛔虫团性肠梗阻 阵发性腹痛,呕吐,可吐出蛔虫。部分梗阻者肛门仍可排气,腹略胀而软,可触及肿物,肿物可轻度活动,位于脐周围,可摸到大小不等的细索条养包块,包块性质柔软,揉之可改变形状及部位。

    3、粪块堵塞性肠梗阻 腹胀、腹痛,嗳气泛酸,大便秘结不通,腹部可触及粪块。多见于腹腔手术后的患儿。
, http://www.100md.com
    (治疗)

    治则 调理肠道,通滞启闭。

    处方 摩腹,揉脐,揉中脘,分推腹阴阳。

    方义 本方主要在腹部运用轻软的手法,按摩的方向以患者易于接受为原则,以调理肠道,通滞启闭。

    通剧者,可加按压相应的背部俞穴,如脾俞、胃俞、大肠俞以及足三里等。

    三者之区别及其处方的加减:

    肠套迭 逆时针摩腹局部推腹(分推腹阴阳)。

    粪块型 推下七节骨。

    蛔虫型 摩腹、搓脐、推下七节骨。,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