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针骨推拿 > 儿科按摩学
编号:191786
第四章 小儿常见病症的治疗(第四节 其它)
http://www.100md.com 《儿科按摩学》
     一、惊风

    惊风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一种证候,也是中医儿科四大证之一,临床表现以突然意识丧失,牙关紧闭,四肢强直,痉挛或不停地抽动为主要特征。根据病变情况和临床表现,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两中。

    惊风以5岁以下小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病情变化越迅速,是小儿科危重急症之一。如治疗不及时或误治,往往在短时间内可威胁小儿生命,应加注意。

    (病因病理)

    1、急惊风 急惊风的发生主要是外感风温时邪所致;暴受惊恐,乳食积滞也是发生本病的原因。

    (1)外感风温时邪 小儿乃属纯阳之体,脏腑娇嫩,阴气未充,一旦受邪之后,极易化热,化火,热极生风,风火相煽,引动肝风,而出现四肢抽搐;壮热扰乱神明,则出现烦躁不安,神昏谵语;热邪灼津,煎液成痰,痰浊蒙蔽清窍,则出现昏迷、惊厥。
, 百拇医药
    (2)暴受惊恐 小儿肝气未充,胆气最怯,骤闻异声或偶见异物,或不慎跌仆等而受惊恐,扰乱心神,以致神志不宁,精神失守,出现惊惕不安及短暂性的惊厥或抽风等症状。

    (3)乳食积滞 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若乳食不节,或饱食过度,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乳食积滞郁结于胃肠,壅塞不消而化热,热极生风,导致肝风内动则可导致惊厥或抽风。

    2、慢惊风 慢惊风的病因多由病后体虚,或吐泻迁延日久,或由急惊风久治不愈转变而成。吐泻日久损伤脾胃,胃不消谷,脾不散精,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以致津液亏损,肝血不足,筋失濡养,而出现肢体强直,拘挛抽搐等症状。

    (临床表现)

    1、高热惊风 急性热病,如流感、扁桃体炎等热度很高,或不明原因的高热,均可引起烦躁不安,口渴欲饮,眼红颊赤,神昏谵语,牙关紧闭,四肢抽搐,舌质红绛、舌苔黄糙,脉数,指纹青紫。此乃高热内闭、扰乱神明,引动肝风。
, 百拇医药
    2、暴受惊恐 惊慌恐惧不安,睡眠不宁,或迷睡不醒,醒时啼哭,手足抽搐,轻微发热或不发热,面色乍青乍赤,舌苔正常,脉较细数。

    3、乳食积滞 呕吐,不思乳食,腹部饱满,腹痛,便秘,发热,目瞪视呆,昏迷惊厥,呼吸短促,舌苔黄腻,脉滑数。

    4、慢惊风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精神不振,形体消瘦,四肢抽搐无力,头目颤动,时作时止,目瞪视呆,或直视或斜视,口鼻气冷,或吐或泻,痰鸣,四肢不温,面色萎黄或光白,额上青筋暴露,脉弱,指纹色淡。

    (治疗)

    1、急惊风

    治则 开窍镇惊,清热,导痰消食。

    处方及方义

    (1)开窍 掐人中,拿合谷,掐端正、老龙、十宣、威灵,拿肩井、仆参。
, http://www.100md.com
    (2)止痉 拿合谷、曲池、肩井、百虫、承山、委中。

    (3)导痰 清肺经,推揉膻中,揉天突、中脘、肺俞、丰隆、搓摩胁肋。

    (4)消食导滞 补脾经,清大肠,揉板门、中脘、天枢、摩腹,按揉足三里,推下七节骨。

    (5)清热 清肝经、心经、肺经,清天河水,退六腑,推脊。

    2、慢惊风

    治则 培补元气,熄风止痉。

    处方 补脾经、肾经,清肝经,按揉百会,推三关,拿曲池,揉脘,摩腹,按揉足三里,捏脊,拿委中。

    方义 补脾经、肾经,推三关,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捏脊健脾和胃,培补元气;清肝经,按揉百会,拿曲池,拿委中平肝熄风止痉。
, 百拇医药
    二、夜啼

    1岁以内的哺乳婴儿经常在夜间间歇啼哭,或持续不已,甚至通宵达旦,而白天如常,谓之夜啼,民间俗“哭夜郎”。多由于脾寒,心热,惊骇,食积等引起。

    【病因病理】

    1、脾寒婴儿素禀虚弱,脾常不足,至夜阴盛。脾为阴中之阴,寒邪内侵,脾寒乃生,寒邪凝滞,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故入夜腹痛而啼哭。

    2、心热乳母孕期恣食肥甘,或过食灸赙之物,使胎中受热,结于心脾,或邪热乘于心,心火太盛、内热烦燥,或肝胆热盛而致。

    3、惊骇,小儿神气不足,心气怯弱,神不守舍而惊惕不安,或目视异物,或乍闻异声,暴受惊恐,神志不守而散乱,心神不宁而夜间惊啼不眠。

    4、乳食不节婴儿乳食不节,内伤脾胃,运化功能失司,乳食积滞中焦而胃不和。胃不和则卧不安,因而入夜啼哭。
, 百拇医药
    【临床表现】

    1、脾寒夜间啼哭,神怯困倦,四肢欠温,食少便糖,睡善俯卧,痛时收腹,啼哭声软,面色青白,唇舌淡白,舌苔薄白,脉沉细,报纹淡红。

    2、心热夜间啼哭,喜仰卧,面赤唇红,心神不宁,烦躁不安,哭声高粗,见灯火啼哭愈甚,便秘溲赤,舌尖红,苔白,脉数有力、指纹青紫,3、惊骇夜间啼哭,声惨而紧,呈恐惧状。心神不宁,睡中易醒,神气怯弱,惊惕不安,面色乍青乍白,紧偎母怀,脉象与唇舌多无异常变化。

    4、乳食积滞夜间啼哭,厌食吐乳,嗳腐泛酸,腹痛胀满,睡卧不安,大便酸臭,舌苔厚,指纹紫滞。

    【治疗】

    治则养心健脾。

    处方补脾经,清心经,清肝经,揉小天心,揉外劳,摩腹,揉足三里。
, http://www.100md.com
    方义清心经,清肝经,按揉小天心能养心安神,平肝镇静;揉外劳宫,补脾经,摩腹,按揉足三里健脾助运,补益气血。

    加减偏于脾寒者加推三关,揉中脘,揉脐,以健脾温中。

    偏于食积者加清脾胃,清大肠,摩中脘,推下七节,以消食导滞。

    偏于心火盛者加掐心经,水底捞月,清天河水,退下六腑,以清热降火。

    偏于惊恐者加掐十宣、老龙,揉精宁、威灵,以安神宁志。

    三、痫证

    痫证是儿科的较常见的病证。以突然昏仆,意识丧失,两眼直视,四肢抽搐,片刻即醒,醒如常人为其典型的临床表现。痫证呈间歇性发作,休止期可无异常,发作时常伴口吐涎沫,喉出异声,如羊啼叫,故通常又称“羊痫风”。
, http://www.100md.com
    (病因病理)小儿痫证(古医著中早有记载,关于其发病机制也有详尽的论述。总的说,最常见的致病因素不外内蕴痰邪,外伤惊恐。而气机逆乱,痰蒙清窍是导致发病的主要机制。

    1、惊恐所伤先天母胎受惊则精气怯,心肾亏,而善惊易恐,后天加受惊恐,则气机逆乱,心神无主,发而为痫。

    2、风痰所中乳食失调,脾运不健,痰浊内生,外为风邪所中,挟痰上扰,蒙蔽清窍,或脏气失和,肝气不舒,气机逆乱,挟痰上犯,而成痫证。

    【临床表现】

    1、发作期突然昏仆,意识丧失,口吐涎沫,手足抽搐,脉弦数或细数,苔薄白或润滑厚腻为其主症,面色微红或青白,喉出异声,两目紧闭或直视,兼或四肢厥冷为其兼症。

    2、休止期:

    (1)心肾亏虚面色淡白,短气,动则喘逆,心悸,脉细弱,舌淡,苔白。
, http://www.100md.com
    (2)脾虚痰浊痫证发作日久,神疲乏力,食欲不佳,面色不华,大便溏薄,咳吐痰浊,舌淡,苔白腻,脉滑。

    (3)肝阳上亢性情急躁,多动易怒,心烦失眠,多梦,夜啼,喉中痰鸣,目赤睁多,口苦而干,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数。

    【治疗】

    1、发作期

    治则醒神开窍。。

    处方掐人中,拿肩井,掐十宣,掐老龙,拿曲池,拿合谷,按阳陵泉,拿太冲。

    方义掐人中、十宣、老龙醒脑开窍,安神镇惊;拿肩井,拿曲池,拿合谷,按阳陵泉,拿太冲皆有平肝熄风、止痉定痫之功。

    2、休止期
, http://www.100md.com
    (1)心肾亏虚

    治则培补心肾,养阴益气。

    处方补脾经,补肾经,补肺经,揉上马,推三关,揉外劳宫,揉丹田,按揉肺俞。

    方义补脾经,补肾经,补肺经,揉上马健脾益气,滋补肝肾;推三关,揉外劳宫,揉丹田,揉肺俞,可补气养血、镇惊止痫。

    (2)脾虚痰浊

    治则健脾益气,祛湿化痰。

    处方清补脾经,补肺经,运内八卦,揉上马,推揉膻中,揉肺俞,揉丹田,按揉丰隆,三阴交。

    方义清补脾经,运内八卦)揉上马,推揉膻中能宽胸利气,健脾化湿;揉肺俞,揉丹田,按揉丰隆、三阴交可加强降逆行痰,调中利湿。
, 百拇医药
    (3)肝阳上亢

    治则疏肝利气,滋阴潜阳。

    处方清肝经,补脾经,补肾经,揉上马,运内八卦,揉肝俞,搓摩胁肋,推揉涌泉。

    方义清肝经,补脾经,补肾经,运内八卦可调杨气机,疏肝解郁;揉上马,揉肝俞,搓摩胁肋,推揉涌泉可滋补肾阴,平肝潜阳。

    四、小儿肌性斜颈

    小儿肌性斜颈又称先天性斜颈或原发性斜颈,是以患儿头向一侧倾斜,颜面旋向健侧为特征的疾病。患儿出生以后,如颈部一侧有肿块(有的经过6个月左右自行消失);继则头部倾斜时,多数是因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挛缩形成,如果病情超过一年,且畸形明显者,应考虑外科手术治疗。若是由于颈椎结核引起的斜颈,不宜做按摩治疗。

    (病因病理)
, http://www.100md.com
    分娩时一侧胸锁乳突肌受产道或产钳挤压,受伤出血,血肿机化形成挛缩。分娩时胎儿头位不正,阻碍血运供应,引起该肌缺血性变化,肌纤维水肿,坏死及继发性纤维增生,最后引起肌肉挛缩,造成肌性斜颈。胎儿在子宫内头部向一侧偏斜,阻碍一侧胸锁乳突肌血运供应,引起改肌缺血性改变所致。以上三种原因均可导致先天性斜颈。

    (临床表现)患儿头向患侧歪斜,前倾,颜面旋向健侧,临床上以右侧歪斜为多见。

    患儿出生后,或出生1到2周内,颈部一侧出现椭圆形或条索状肿块,底部稍可移动。患儿头部向患侧倾斜,颜面部旋向健侧。当将患儿颈部向健侧转动时,肿块突出明显。以后肿块渐挛缩紧张,硬度增高,头部歪斜也日见明显,活动受限。在较大的患儿中,因患侧颜面部的发育受到影响,健侧颜面部也相应产生适应性的改变,致使颜面部大小不对称。晚期病例一般伴有代偿性胸椎侧凸。病情轻的患儿,不发生挛缩。

    (治疗)
, 百拇医药
    治则 舒筋活血,软坚消肿。

    处方 在患儿的胸锁乳突肌,能舒筋活血改善局部血运供给,缓解肌肉痉挛,促使肿物消散;牵引拨伸患侧胸锁乳突肌,能改善和恢复颈部活动功能。

    五、小儿麻痹后遗症

    脊椎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由特异性嗜神经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好发于1到5岁小儿,成人也可发病,6个月以下婴儿少见。常流行于夏秋季节,冬春季节发病较少。近年来由于采用口服小儿麻痹活疫苗糖丸预防,发病率已大大降低。

    本病前期以发热(双峰热)、咳嗽、咽痛、头痛、呕吐、腹泻、肢体疼痛等为主要症状,属热性病范畴。后期则出现不规则的驰缓性肢体瘫痪萎缩症状,属痿症范畴。

    (病因病理)本病多由风、湿、热一类时行病毒从口鼻而入,侵袭肺胃二经所致。(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湿热不攘,大筋缬短,小筋驰长,缬短为拘,驰长为痿。”张子和认为:“大抵痿之为病,皆因客热而成。肺为清肃之脏,主一身之气,乃百脉之所汇,运行气血至全身;肺之津液,来源于脾胃,肝肾之精血,亦有赖于脾胃之不短补充。足阳明胃主纳水谷,变化气血以充一身,营养肌肉,润经脉,利关节。肺胃被时行毒邪所侵,湿热蕴蒸,津液耗肌,气血亏损,来源不足,无以转输于四肢百节,筋脉失养,病久累及肝肾,肝肾虚亏,精血不足,精亏则不能灌溉四末,血虚则不能营养筋骨。筋骨经脉失去濡养则成痿症。肾主骨生髓,肝主筋,肾虚则腰脊不举,骨枯髓减,肝阴不足则筋膜干而不能束利关节,故病之后期症见肢体松弛,大肉削减,骨骼畸形,肢端发凉而色暗。”
, 百拇医药
    (临床表现) 本病病情发展,有瘫与不瘫两种情况,其瘫痪的程度及部位与小儿抗力的强弱、感受病邪的深浅以及病邪侵袭部位的不同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前驱期与瘫痪前期 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头痛,多汗,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有咽痛,流涕,咳嗽等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约经1到4天后热退,其它症状也随之消失。但热退后常于1到6天再起(称为双峰热),并出现烦躁或嗜睡,出汗,头痛,咽痛或呕吐,继而全身感觉过敏,肢体疼痛,拒绝抱扶,颈项强直等。

    2、瘫痪期与恢复期 一般在瘫痪前3到4天出现瘫痪,瘫痪出现后1到5天热渐退,其它症状也逐渐消失。热退48小时后,一般瘫痪不再发展。其特点呈驰缓性瘫痪,部位分布不规则,不对称。瘫痪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分,但以下肢为常见,或见一侧下肢受累,也可两侧下肢同时瘫痪。其次为上肢。其它如面、颈、腰、腹等部位也可出现。面部瘫痪可见口眼歪斜。颈肌瘫痪时小儿的头向左右倾倒。腰肌瘫痪可见腰部萎软不能直立。腹肌瘫痪在小儿哭闹时可见腹部凸出的腹泡。发生瘫痪后1到2周开始恢复,轻症一般1到3个月开始恢复,重症需要6到12个月才可能恢复,或进入后遗症期。
, 百拇医药
    3、后遗症期 一年半以上不能完全恢复,并遗留残余症状者称为后遗症。后遗症的主要症状为肌肉明显萎缩,肢体持久麻痹、挛缩,出现各种畸形,如脊柱侧凸,肩关节如脱臼状,膝后凸或外展,足内翻或外翻,马蹄形足或仰趾足等。

    (治疗)

    治则 通经活络,荣筋养肌,矫正畸形。

    处方 用成人按摩手法,主要在瘫痪部位施治。

    (1)面部 用推揉法自天门斜向瞳子缪、颊车、地仓穴,反复操作5到8遍。

    (2)颈及上肢 自天主推向大椎、肩井等处,反复数次,再于肩关节周围施推揉法,然后沿上臂内外侧经肘部至腕部反复揉拿数遍。

    (3)腰背部 沿脊椎两侧施推、揉、拨、滚法,作3到5遍。重点刺激背部俞穴。
, http://www.100md.com
    (4)下滞部 推、揉、滚下肢后、外侧。反复数遍,搓麻痹肌群,配合按拿解溪、足三里、阳陵泉、绝骨等穴。若关节有畸形加摇法。

    方义 推、揉、滚、拿患处及有关经穴,能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使经脉肌肉得到濡养,助长肌肉恢复,缓解肌肉的挛缩,配合捏法等被动活动,能改善关节活动功能,矫正畸形。六、小儿先天手足畸形

    手足畸形是小儿常见病之一,一般是指肢体远短的形状发生改变,大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母体孕期体虚过劳,或产伤等因素而致。

    (病因病理)小儿先天性手足畸形,一般认为与母体妊娠初期患传染病、营养缺乏及缺氧、内分泌紊乱、药物中毒、受放射线影响,产伤及遗传因素等有密切关系。

    手足畸形主要是胚胎早期母体大量服用药物,受放射线影响或由于营养缺乏而引起胎儿发育异常所致。多数认为与损伤也有关系,分娩时因产道和产钳挤压,受伤出血,血肿机化也可导致手足畸形。
, 百拇医药
    (临床表现)患儿肢体远端形状发生改变,常出现各种畸形。如:内翻旋转手,外翻旋转手,内翻足,外翻足,仰趾足等。严重时可致肢体功能障碍。

    (治疗)

    治则 疏理肌筋,矫正畸形。

    处方

    (1)马蹄形内翻足 取仰卧位,在小腿内侧从膝至足作掌推,多指揉,拇指弹筋法。若筋腱挛缩,可重点在挛缩部位反复弹拨。在小腿外侧从足至膝作掌推、揉、多指揉,拇指弹拨法。在踝关节的周围作拨法,然后向内后、向外作旋转摇法,最后再作足背屈外展摇动。

    (2)仰趾形外翻足 取仰卧位,在小腿前外侧从膝至足作掌根推、揉、拇指揉、拇指拨筋法。在踝关节周围作拇指揉拨法,然后再作旋转摇法和足跖屈运动法。

    取俯卧位,在足掌面从足趾到足跟作拇指揉、拇指拨法。在足内侧沿小腿内侧面至膝关节内侧面作掌推、揉、拇指拨筋法。
, 百拇医药
    (3)内翻旋转手 医者在患肢掌和前臂内侧面,从上而下作多指揉、拇指揉、多指理筋。然后从前面经内侧向外侧作旋转摇法。拇指拨揉腕关节周围。在手背和前臂外侧,从下而上掌根推、多指揉、拇指理筋。

    (4)外翻旋转手 操作方法同内翻旋转手,仅方向相反。

    方义 推、揉、弹、理手法在挛缩侧施术,可理顺挛缩肌筋,调理气血脉络,掌根推、多指揉、拨施于畸形肢体的挛缩对侧,则有增强肌力,强筋壮骨的作用,在畸形局部施以摇法、收、展、牵拉肌筋,使畸形得以矫正。

    此外,术后可配合胶布固定。粘贴部位应根据畸形的具体情况,把肢体畸形固定成反畸形样。,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