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药基础 > 中药与方剂
编号:192006
下编 方剂(第二章 各论 - 第十二节 治风剂)
http://www.100md.com 《中药与方剂》
     一、疏散外风剂

    川芎肠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川芎6克 荆芥6克 白芷 甘草 羌活各四点五克 细辛3克 防风四点五克 薄荷9克

    (用法)研末,每复6克,每日二次,清茶调下。亦可作汤剂。

    (功用)疏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证。症见偏正头痛,巅顶作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苔白,脉浮。

    (方解)本方证为外感风邪上攻头目所致。《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邪外袭,循经上扰头部,阻遏清阳之气,即见头痛;邪正相争,故见寒热,目眩鼻塞、脉浮等症。若风邪稽留不去,头痛就而不愈,其痛或偏或正,休作无时,即为头风。治宜疏风止痛。方中川芎、白芷羌活疏风止痛,其用川芎长于止痛,善治少阳、厥阴经头痛,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均为主药。如头痛的部位有所侧重,则用药也相应增减;细辛散寒止痛,并长于治少阴经头痛,薄荷用量较重,能清利头目,搜风散热,荆芥、防风辛散上行,疏散上部风邪,共为辅药;甘草调和诸药,用时以清茶调下,取其苦寒性和,即可上清头目,又可制约治风药过于温燥与升散,为佐使药。
, 百拇医药
    (临床运用)本方除见头痛之主症外,应以恶寒发热,鼻塞声重,口不渴为使用要点。对于外感头痛,头风痛,无论风寒、风热皆可使用,若为风寒可如苏叶、生姜以散风寒;若为风热可去羌活、细辛,加菊花、蔓荆子以散风热;若头痛久而不愈,可加僵蚕、全蝎、桃仁、红花以搜风活血止痛。本方对慢性鼻掩所致头痛而属风邪为患者,也有一定疗效。

    (使用注意)本方辛散药较多,凡久病气虚、血虚,或肝肾不足,阳气亢盛之头痛,不宜使用。

    二、平熄内风剂

    镇肝熄风汤

    (组成)淮牛膝三十克 代赭石三十克 生龙骨十五克 生牡蛎十五克 生龟板十五克 生杭芍十五克玄参十五克 天冬十五克 川楝子6克 生麦芽6克 茵陈6克 甘草四点五克

    (用法)水煎服。
, 百拇医药
    (功用)镇肝熄风。

    (主治)阳亢风动证。症见头目眩晕,脑中热痛,目胀耳鸣,面色如醉,心中烦热,或肢体渐觉不利,自觉头重脚轻,有上重下轻之势,或后眼渐形涡斜,或眩晕以至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醒后不能复原,其脉弦长有力。

    (方解)本方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气血上逆的“类中风”而设。类中风,又称“内中风”,是指风自内生,不是风由外入,无恶寒发热等表现。方中重用牛膝引血下行,折其亢阳,代赭石重镇降逆平肝潜阳,为主药;龙骨、牡蛎、龟板潜阳熄风,玄参、天冬、白芍滋阴养血,柔肝熄风,均为辅药;茵陈、川楝子、生麦芽疏畅肝气,以利于平降肝阳,甘草调和诸药,且麦芽、甘草合用又可和胃调中,减少金石药物碍胃之弊,均为佐使药。诸药合用镇肝熄风,标本兼顾。

    (临床运用)本方证除见面色潮红,眩晕脑胀之主症外,应以上重下轻,脉弦长有力为使用要点。运用时若痰多者,加胆星、竹沥、贝母以化痰;如两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山茱萸以滋肝肾;若头痛较剧者,加夏枯草、勾藤、苦丁茶、菊花以清肝泻热。

    附:天麻勾藤饮,《杂病证治新义》由天麻、勾藤、石决明、栀子、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苓组成。水煎服。功用平肝熄风,滋阴牵阳。主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头痛眩晕,耳鸣眼花、震颤、失眠甚或半身不遂,舌红苔黄,脉弦数者。,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