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针骨专业 > 针灸治疗 > 艾灸
编号:195898
以艾施灸有了新说法
http://www.100md.com 2002年8月1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801期
     来自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李建民副研究员近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作了题为《艾灸的历史》的学术报告,从人文历史的角度阐释了艾灸的起源,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李建民认为,取火的技术对现代人来说,微不足道,但对于古代社会的人,取火是一件举足轻重的事,而追溯灸法起源的学者往往都忽略了火源的问题。他从最初灸法使用的火源入手,通过对大量史料的研究考证,认为艾草在中国古代社会被用来作为引取太阳之火的惟一媒介物。由于古人对以艾引取太阳之火这一行为的敬畏和崇拜,他们相信用太阳之火点燃的艾具有辟邪除病的作用,加上在后来长期的实践应用中,艾灸对一些疾病的治疗确实有较其他灸法不可比拟的优势,从而使艾灸法渐渐成为了灸法的主流。他认为古人在用艾灸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艾有两个作用:一是引取太阳之火,二是通过灸法将外火(太阳之火)转化为内火,以达到沟通天气与人气,“驱除鬼邪”,畅通患者血脉,祛除疾病的目的。李建民还对艾草最早的别名“冰台”进行了考证,认为《说文解字》中关于用冰来制作点燃艾草透镜的说法不确切。与会的北京中医药大学钱超尘教授认为,李建民这一考证与他的研究结果不约而同,并补充说“冰台”的“冰”字古音读为“凝”,“冰台”为艾的反切。
, http://www.100md.com
    据以往的研究认为,艾作为最常用的灸用材料,除了因为它具有易得、价廉、易燃、气味芳香、便于搓捏成大小不同的艾炷、燃后易控火势的特点外,还因为艾点燃后具有特殊的药物效应和热效应。中医学认为艾属温性,其味芳香,善通十二经脉,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的作用。《本草纲目》曰:“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本草正要》也认为“艾叶,能通十二经脉,而尤为肝脾肾之药,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或生用捣汁,或熟用煎汤,或用灸百病,或炒热熨敷可通经络,或袋盛包裹可温脐膝,表里生熟,俱有所宜”。现代研究认为,艾的甲醇提取物中有一种有抗氧化并清除自由基作用的物质,施灸局部皮肤中过氧化脂质显著减少,就是这种物质治疗作用的体现。研究证明,艾在燃烧过程中这种物质的作用不仅不会被破坏,反而会有所增强,并可通过灸热从穴位皮肤渗透进入腧穴后,顺着经络到达全身各处而起到治疗作用。对于中医学认为“艾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穿透皮肤,直达深部”的观点,现代研究也有了比较明确的解释:燃烧艾绒时产生的热量是一种十分有效并适于机体治疗的红外线,且近红外线占主要成分。近红外线对人体的穿透深度较远红外线深,最多可达10mm,并可被机体吸收。被机体吸收的近红外线可激励人体穴位内生物分子的氢键,产生受激相干谐振吸收效应,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传递人体细胞所需的能量。艾灸时的红外辐射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所以,艾灸法成为灸法的主流是有其独特的物质基础的。

    李建民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1990年进入中央研究院工作,主要研究医学史,是台湾研究中国医学史的少数学者之一。李建民介绍说,在台湾,一般的民众对灸法的认识存在着三大误区:一是将针、灸混为一谈,认为针、灸同为一物;二是许多人经常将“灸”误读或误写作“炙”;三是认为灸法的出现较针法的出现要晚。针对这些认识上的误区,李建民认为有责任澄清这些误解,于是开始了对灸法的一系列研究考证工作。, 百拇医药(白晓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