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综合信息 > 信息08
编号:199796
中医下法的源流与发展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2月5日 中国医药报
中医下法的源流与发展

     “下法”用于攻逐病邪,为祖国医学治疗疾病的八法之一。古人运用下法有很多宝贵的经验,现代广泛应用下法治疗各科多种疾病有良好效果。

    一、下法的源流 早在2000年前的《内经》就有关于下法治病的记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中满者泻之于内”,就是指病邪积留于内致中满腑实者,宜用攻逐泻下法治疗。汉末,张仲景根据不同病症,制立不同泻下方剂,如寒下的三承气汤、温下的大黄附子汤、峻下的十枣汤、缓下的麻子仁丸等,共有三十多个方剂,很多方剂仍为目前临床所常用。 金元时期:攻下派张子和认为,病邪有在上、中、下之异,攻邪有汗、吐、下之别。张氏举出泻下药30种,下法禁忌7条,明确了下法运用的宜忌原则。 清代温病学家吴又可著《瘟疫论》,认为下法不仅泻实,还可泻热,倡导“温病下不厌早”之说,主张“注意逐邪,勿拘结粪”。对热性病提出了“不必悉具,但见舌黄、心腹痞满”便予下法的见解。明代陶节庵的黄龙汤治里实而兼气血虚、清代吴鞠通的增液承气汤治里实而兼阴亏,都属于下法与补法合用的代表方,解决了攻邪与伤正的矛盾。
, http://www.100md.com
    二、现代下法的发展 现代应用下法治疗各种疾病非常广泛,常与清热、理气、化瘀、逐水、补益等治法配合应用,拓宽了治疗范围。 下法应用治疗急腹症常常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因为急腹症的特征多属于里实热证,通过下法治疗使通则不痛。治疗急性阑尾炎(肠痈)用大黄牡丹皮汤化裁,大量资料显示,近期疗效在80%以上。实验证明该方能加速阑尾腔内的钡剂排空,有利于梗阻与炎症的消除。治疗胆道蛔虫病用乌梅汤(丸)加减,在安蛔的同时加入驱蛔与通下药,有利于蛔虫排出。治疗胆系感染和胆石症,在疏肝利胆的基础上,通里攻下,采用“急攻疗法”治疗胆石症,排石率可达70.2%。治疗急性肠梗阻,西医立足于“静”,中医则立足于“动”,主张通下,因势利导,排除积滞以解除梗阻。实验表明,大承气汤可增加肠道运动,解除梗阻并能使肠内容物通过部分梗阻点下行,有利于肠道扩张的复原。

    三、下法作用机理的研究 现代对下法作用机理做了广泛的研究,其作用机理有下面几种:⑴下法可以改善肠道运动。⑵下法可改善肠血流量。观察发现大承气汤能增加肠血流量,改善肠管血液运行状态,通过增加肠蠕动和肠壁血流循环可改善细菌学状态,从而消除炎症。⑶下法可影响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实验证明,大承气汤对毛细血管通透性有抑制作用,减少炎性物质渗出,限制炎性病灶扩散。⑷下法有抗菌作用。大黄作为寒下药应用最多,对多种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应用于多种炎性病变均取得良好效果。⑸下法可促进腹腔内血液吸收。实验观察到甘遂通过促进肠道运动能促进腹腔内血液吸收。⑹下法可预防手术腹腔的粘连,复方大承气汤有预防腹腔内肠粘连作用。⑺下法有利胆作用。大黄可促进胆汁分泌,使胆红素和胆汁酸含量增加。试验表明,复方胆道排石汤中大黄、白芍的利胆作用最强。观察到番泻叶、巴豆等能增加胆汁分泌,降低括约肌紧张。⑻下法有利尿、降压及降血脂作用。

    总之,下法作为重要的祛邪手段,对多种疾病有效。在整个辨证治疗过程中,需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祛邪与扶正相结合,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疾病的不同阶段,灵活应用下法并与有关药物相配伍。, 百拇医药(陶春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