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综合信息 > 信息08
编号:199818
中医药发展的形态特征——科学?文化?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2月24日 中国中医药报
中医药发展的形态特征——科学?文化?

     中医药究竟是以什么样的学科形态演变了几千年?它今后的道路又该怎么走?这是广大读者都很关注的问题。为此,本报借“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在京召开之机,特邀请江怡博士、门九章博士、刘锐博士后等青年专家学者进行了一次看似轻松却又沉重的“聊天活动”。

    主持人:我们在谈论中医药国际化问题时,常常将它作为一种文化推向世界。但是文化毕竟不同于科学,这种传播方式对中医药的发展,有没有不利影响?从而使其不能与西医一样作为一种科学技术平等地被世界接纳?

    刘锐:中医属于特殊的文化体系,在文化进化过程中它属于特殊的进化形式,它的理论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达到了一种终极解释,这表现在中医药学理论的绝对稳固性,任何新的理论都很难介入。但这种绝对稳固性也有其弱点,那就是它的自身调节性很差,对异质文化的入侵表现为极其的不适应。而且作为一种特殊的进化形式,它也必须要求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才能生存。因此一旦面临异质文化的侵袭,它就会表现出两种反应:一是直接排斥;二是表现为无力涵容,最终影响整个理论体系的更新和发展。这与西医完全不同。西医是文化进化的一般形式,它的发展是开放式的,自然科学的任何一门学科的兴起它都可以借用。两种医学都属于文化范畴,文化不等于科学技术,但科学技术必然属于文化。中医含有科学内容,但它的整个理论体系却不属于现代的自然科学。
, 百拇医药
    门九章:我认为用文化来评价传统中医是比较合适的,这是中医的一个特点。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人文理念、治法方药都给中医打上浓厚的传统文化烙印,可以用“具有科学技术成分的文化”来形容中医。

    江怡:中医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大家都知道中医有效,但是中医为什么有效,却没有一个公认的答案。

    门九章:这些年来我们做了很多实验,最后结果就是为了证明中医有效。可是两千年的临床实践早就证明了中医是有效的,这一点已经无需证明。

    江怡:这就是中医的尴尬。一门学科作为科学技术,就必须要有一个解释,一个说明,使它不仅能适用于一个个体,而且可以被推广到更多的个体,即要有可证实性、可证伪性、可重复性和普遍适用性。

    主持人:刚才大家都谈到了中医药的科学性问题,而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证明中医是科学。那么中医该如何发展?难道我们就只能这样一直不停地证明下去,直到有一天说明中医是科学?
, 百拇医药
    门九章:我认为这正是中医最可悲之处,即实践上早已成功的东西,在认识上却尚未开始。这就同时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即我们该怎样研究中医?我认为目前唯一可以平等研究中医的就是文化研究,即研究中医的文化本体,从文化的视角来研究中医,解析中医文化,而不是肢解中医。目前一些学者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文化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自然科学也属于文化范畴。我们要从文化的视角全面研究中医的哲学内涵、科学内容、人文地理内容等等,这样才能理清思路,明确方向。以现代对脾的研究为例,我曾经参阅过许多文献,最终得出一个结论,人身无处不是脾,脾的功能存在于现代医学认识的十多个人体系统中,还有关于“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的争论等等。我认为,现在我们所要做的不是在这些问题上再争论不休,中医最宝贵的是它的方证、药证体系。随着中国加入WTO,我们首先能被世界接受的也是中医的方药,实现中医药的产业化才是目前最亟需的。而长期以来,中医的方证、药证研究却一直被人们忽视。世界对中医药的“苛刻”来得太晚了,否则中医药也许早已实现了现代化。

    江怡:我认为,在中医是不是科学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必再争论,我们需要讨论的是如何在中医中发现或者找到那些具有科学内容的东西,并能真正让世界所接受,我认为,也许中药可以作为21世纪中医发展的突破口。
, http://www.100md.com
    主持人:我们现在研究中医时常会陷入这样一个困境,那就是虽然我们已经将中医研究到了分子水平,但当我们回过头来将这些研究结果重新综合时,却发现一切已经面目全非。就像刚才门博士所说的,虽然我们已经研究到了“人身无处不是脾”的程度,但是当我们将这些结果重新综合时,却发现“此脾”早已非“彼脾”了。中医是整体的、宏观的,现在我们用这种拆分的手段来研究中医是否适合中医自身的特点?

    江怡: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中医与西医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其文化背景不同。西方文化强调个体性,当人体某一部分出现问题时,西医首先选择的方法是针对这个部分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而不是通过寻求这个部位与其它部位的相关性的方法来解决,这种方式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就已确定。而中医的思路截然不同。中医是将人作为整体来施药的,因此它并不首先关注局部的症状和相应的对症治疗,而更注重这个症状产生的原因,注重病变部位与全身其它部位的关系所产生的结果,治疗也是针对这个结果,通过彼此的关系来解决问题。所以西医说“治病”,中医讲“养病”,这一“治”一“养”正体现了东西方文化对待疾病态度的不同。“养”也体现了中医是通过协调人体不同部位之间的关系来施药的,在我理解,就是通过一种系统的、宏观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 http://www.100md.com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即我们现在中医的发展太多的依仗于西医的方式与思路,因而产生了你刚才所说的那种矛盾。因为从系统学角度来说,作为一个系统,它不强调个体的作用,而强调整个系统对个体的作用,因此我对目前用西医的方法来研究中医一直持观望的态度。毕竟西医和中医代表的是两种差异极大的文化,你很难用一种文化来概括另一种文化。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中医如果要发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经验技术阶段,就必须要解决文化的问题,即第一,不要把自己融汇于西方文化之中,简单地抛弃自己的文化;第二,就是要发展自己的文化,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挖掘其中科学的内涵。

    门九章:我们刚才说的一系列问题的中间环节其实就是文化,如果这个屏障没有拆除掉,问题将永远存在。我觉得现在关于中西医之间矛盾的争执应该停止了。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求同存异,在两者之间找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国际认可的公约性的东西,然后把中医药推向世界,从而拉动整个产业的发展,经济上来了,文化也就跟着上来了。

    优秀的中医药,特别是中药产品正是这个结合点,它们本身就是中医数千年经验的结晶,也是中医科学性的明证。现在我国已经将中药产业作为国家“十五”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原因也在于此。在这方面,日本的经验的确很值得我们借鉴,日本也是一个传统文化根基很深的国家,但他们的经济却飞速发展,体现在汉方制药上,则是十分注重传统方药的开发。
, http://www.100md.com
    蔡天智:我曾去过日本考察,日本汉方药的生产全部是电脑控制,很先进,而且很重视对中成药的质量控制。

    门九章:我对中医的发展还是很乐观的,打开门来搞学问要比关起门来搞学问好。近20多年来,中医学经历了反复的思考和震荡。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医学将再次接受市场的考验。市场是最无情的,但这种检验,却很可能真正促进中医的发展。

    刘锐:中医西医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其文化的起源。西方最具有代表性的哲学的主导思想是“原子论”,它认为任何事物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它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采用一种分割的手段,这样自然就产生了事物是有结构的概念,最终导致西方医学向微观发展的道路。而东方文化认为世界是由“气”构成的,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化生是由于“气”的运动。人与天地在物质组成上没有任何差别,甚至人与天地之间的任何生物在物质组成上也没有差别。中医认为人是没有结构形态的,而且人与天地、自然必然是统一的,因此中医药观念中的主导思想之一就是“天人合一”。
, 百拇医药
    由于两种医学在本质上的巨大差异,所以中医和西医是很难融通的,中西医在理论上的结合也是非常艰难的。目前这种用西医的方式来演变中医,我认为这并不是一种发展中医的方式,不能够真正继承和发扬中医,只能说是一种适应的方式,因为文化也是具有优胜劣汰性的。但我认为,随着科学的发展,中西医之间会达到一种最终的融合,但这种融合不是在目前的这个层面上,而是需要一种更新的理论的发现,在一个更高层面的融合。

    主持人:很多人认为中药疗效太慢,应将其市场定位在保健食品、药品上,不要和一些西药去争市场,这种说法有无可取之处?

    门九章:说到中药的治疗疗效,我认为并不比西药差,像清开灵注射液、黄连素、复方丹参滴丸,都有很快捷的疗效;乌头碱、马钱子等中药对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就很强,但毒性大,这一类中药,我认为只可用作医院用药;我们不能过多地埋怨国外对中药质量要求苛刻,苛刻有利于保证药品质量,有利于中药的发展,有利于中药的剂型改革,打开国门,并不等于中药立刻就会拥有国外市场,中药最大的市场还是在国内,一些洋中药已经看准了我们国内这个大市场。
, 百拇医药
    主持人:中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发展,是不是因为中医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比如我们现在学习中医的人都受到了现代科学文化思想的熏陶,在一部分文化观念上与西方相融,所以现代的中医药人员不能很好地继承乃至发展中医。

    江怡:中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某一个朝代形成的,在它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特点。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就是要根据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来研究和发展中医。

    门九章:环境对任何事物的影响不是孤立的,现代医学提倡“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但医学最终要走向生态医学,好的、科学的东西会留下来,会向前发展,糟粕的东西,人类迟早会抛弃它。

    主持人:谈了许多有关中医发展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继承中医呢?

    门九章:目前我们谈的继承在很多方面是在继承中医的文化形式,而临床经验却继承不够。一个中医本科学生在五年的学习时间中,实际呆在医院的时间加起来也就只有半年的时间,很多人中医学院毕业后不会看病。中医需要大样本的实践,通过实践去体悟,去重新认识所学的理论;每一味药,每一个病人都需要临床细心揣摩才能有所掌握。现在中医学院毕业生的流向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很多人去药业公司卖药,一部分人去了政府部门,有多少人在基层真正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我们应该反省一下,我对中医临床经验的继承很担忧。
, http://www.100md.com
    主持人:中医临床经验的继承主要是建立在师带徒形式上的,这种形式不利于中医临床经验得到大规模的推广。

    江怡:这就要求建立一种科学的教学体系。西医很多知识也从经验而来,而非凭空想象出来的,但却可以得到普遍的推广。中医目前推广的教科书是否是一种公认的理论?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这些科目在实践中能否被利用起来?这就需要有一套好的教学体系。我认为临床是前沿,理论是后盾,古人经验不能丢,老中医、古籍经验在教学编排中应占重要地位。

    门九章:中医的发展一直经历着“名医时代”,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我们这一代随着老一辈名老中医像刘渡舟、董建华的去世,我们的经验能否应对临床的需要,的确是个十分危急的大问题。现在中医队伍趋向两极分化:一部分受传统模式培养,这些人真正继承了某一些老中医的临床经验,但这部分人中的一部分存在综合素质偏低,在许多方面有待提高;还有一部分人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薰陶,掌握着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但临床经验少,难以对中医临床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因此,中医临床真正精华的东西,很难被客观地认识并继承下来。, 百拇医药(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