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针灸科
编号:200210
略论毫针浅刺针法-1
http://www.100md.com 2001年3月29日 中医杂志
     在针灸临床上,有需深刺取效,亦有只宜轻浅而刺可获效者,除了因证而施,常因施求部位所限或某些针法是以刺皮部为目的而必须用浅刺针法者。一般对于浅刺所用手法往往视为简易,实为谬误。兹就浅刺法之源流、常用手法以及针刺形式,作一初步探讨。

    1 《内经》浅刺针法简析

    综观针灸医学的发展,就针刺方法来说无疑是随着针刺工具的改进而发展的。《内经》九针的规范使针刺操作和理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并为针灸医学奠定了基础。其后虽经历了唐宋时期的重灸轻针学术倾向和金元明时期的重视针刺手法,直至近代发展创新了不少针法,但基本上仍沿袭着《内经》九针时期的刺法。笔者认为,如以深刺和浅刺两大类来概分针刺方法,《内经》的九针和26种刺法中,用于浅刺的工具和针法占有较大的比例,同时也有十分重要的理论阐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1 浅刺针具:《内经》九针中除了锋针、铍针、员利针、长针和大针,其余四种即针、员针、针、毫针都是可应用于浅刺的针具。并指明九针的不同应用范围,《素问·针解篇》“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九种针具分别适用于对不同组织的刺激,而针皮(包括揩摩体表和刺络泻血)是主要针刺形式之一。

    1·2 总结了5种浅刺针法:《内经》中共载述了26种刺法,其中5种属于浅刺法,即“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扬刺者,正内一,傍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情大者也。”“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表者也。”“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半刺者,浅内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这五种刺法都是以浅刺皮部为目的,并以毫针为主要针具来操作,对后世应用毫针浅刺起到了典范的影响。

    1·3 从理论上阐明浅刺法的作用:《素问·皮部论》专篇论述皮部与十二经脉,皮部与卫气的关系,络脉隶属于皮部以及刺皮部与刺络的应用等等,使浅刺法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关于浅刺的作用机理,《内经》是从经脉和营卫学说来加以阐明的,认为“皮者,脉之部”“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明确指出皮部乃是十二经脉所辖属的一部分,又是络脉的分区并形成了网状的分布,是人体御病和调治疾病的重要部位。故“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入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素问·皮部论》)又指出“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素问·针解篇》),刺皮部可调肺阳而驱部。在应用营卫学说来说明皮部的功能和浅刺皮部的治疗作用方面,《素问·痹论》指出:“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灵枢·本输》)因此“审察卫气,为百病母,调其虚实,虚实乃止。”从上述经文中应领悟其十分重要的一点是浅刺乃取皮气而调卫气阳气,与深刺的取经气而调营气阴气,两者的作用完全不同,是故有“刺营无伤卫,刺卫无伤营”之明训。, 百拇医药(盛燮荪 杭宇飞)
1 2 3下一页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辞书参考 > 中医基础辞典 > 针灸疗法 > 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