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中医急重症
编号:200510
中医急症学之形成与发展(1)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月4日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中医急症学是世界医学中最早出现的医学之一,2000多年前,齐国名医扁鹊曾用针药令患“尸厥”的虢太子复苏;1700多年前,三国时名医华佗用麻沸汤麻醉后给病人开颅,甚至在无麻醉药的情况下为身中毒箭的关公刮骨疗毒。在祖国医学数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象扁鹊、华佗一样,历代医家为中医急症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 《内经》——中医急症学之滥觞

    《内经》在总结秦汉以前医学成就,构筑中医学术基本框架,全面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的同时,对中医急症学的发展,有着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1 首创急症病名

    该书把突然发作,病情危重的疾病称为卒病、暴病、暴疾等。这是中医典籍中最早的急症术语。如《灵枢·岁露》:“其有卒然暴死暴病者,何也?……三虚至,其死暴疾也”。该书载急症数十种,其中厥证就有十余种。对急症症状观察尤其仔细,如《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对真心痛描述与现代心绞痛、心肌梗塞十分相似。
, 百拇医药
    1.2 明确急症病机

    《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论述急症20余种,多从六淫或五脏病机分类概括。如“诸逆冲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诸躁狂越”、“诸病月 付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悼眩,皆属于肝”等。

    1.3 确立急症治则

    治未病 急症注重早期治疗,既病防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邪风之所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分标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对于急症而言,由于给病人造成巨大痛苦,甚至危及生命,故更应注重治标。别虚实 补虚泻实是治急症的重要原则,《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切不可犯“虚虚实实”之戒。

    2 《伤寒杂病论》——开急症证治之先河
, http://www.100md.com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将急症辨证论治推进了一大步。

    2.1 关于急症辨证的思路

    重视脉诊 《伤寒杂病论》每篇都以“脉证并治”命名;涉及浮、沉、迟、数、结、代等20余种脉象,并以脉象指导治疗,《伤寒论》240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

    重视腹诊 腹诊在急症中的发生机理和诊断价值,已由现代医学研究阐明和证实。早在《伤寒杂病论》中,腹诊在急症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如《金匮要略.腹满病篇》“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区别真假 疾病发展到危急阶段,由于机体阴阳乖戾,气血逆乱,症状往往复杂而反常,当审其真假,仔细辨别。《伤寒论》11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2.2 关于急症治疗经验

    张仲景对急症治疗的诸多经验,至今仍为临床所广泛应用。如见高热昏迷谵语,因阳明热盛所致者,用清热解毒(生津)之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因阳明里实所致者,用通里攻下之三承气汤。血证,热性出血,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泻火止血;寒性出血,用甘草干姜汤或柏叶汤温经止血。急性腹痛,见心腹卒痛如锥刺者,用三物备急丸温下通腑,因水热互结见心下硬痛拒按者,用大陷胸汤泻热逐水。阴寒凝结,其绕脐痛而肢厥汗出者,用大乌头煎破积散寒。厥证,热厥者,用大承气汤通腑泻热;寒厥者,用四逆汤回阳救逆。卒死则开窍醒神,如尸厥用菖蒲屑纳鼻两孔中、吹之,令人以桂屑着舌下;如对食物中毒,用浓盐汤催吐、三物备急丸攻下、甘草、紫苏解毒等, 百拇医药(旷惠桃)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