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中医急重症
编号:200608
河间学派三大家论治中风探析-2
http://www.100md.com 2001年4月27日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 子和论治中风主风

    张子和认为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无外两条,“外有八邪之相荡,内有喜怒之交侵”(《儒门事亲·风论》)。而在外邪与情志因素之中,风邪致病是第一位的。因为风邪善行而数变,为百病之始,万病之长,“故百病皆生于风”(《儒门事亲·风论》)。正由于风邪具有善行而数变的特性,所以风邪致病往往使人发生仓卒之变,突然出现失音闷乱,口眼歪斜,不知人事,牙关紧闭等中风症状。

    由于张子和私淑完素之学,继承并发展了完素的“火热论”思想,论病析理亦多言火与热。因此他认为中风的基本病机是“真气内弱,风邪袭之,”“风从火化”(《儒门事亲·风论》),或阳热怫郁,或火伤阴液,或炼津成痰,使血气壅滞而成中风病变。对于中风的治疗,子和力主祛邪为首要,病邪如得祛除,“使上下无碍,气血宣通,并无壅滞”(《儒门事亲·湿门》),就能达到恢复人体气血流通的目的。“凡中风,失音闷乱,口眼歪斜,可用三圣散吐之,次服通圣、凉膈、人参半夏丸、桂苓甘露散等”(《儒门事亲·风门》)。因“风病之作,仓卒之变生,屡用汗、吐、下三法,随治随愈”(《儒门事亲·指风痹痿阙近世差玄说二》)。可见汗、吐、下三法仍是子和治疗中风的三种主要方法。如他治疗郾城一60余岁的中风病人,采用“一涌一泄一汗,其麻立已”(《儒门事亲·燥形》)。又如他治疗中风病人项开完颜,四肢搐,两目直视,昏愦不视人,“先逐其寒痰三、四升;次用导水禹功丸,散、泄二十余行;次服通圣散辛凉之剂,不数日而瘥”(《儒门事亲·指风痹痿阙近世差玄说二》),即是明证。虽然子和在治疗中风运用汗、吐、下三法时,采用了完素的通圣、凉膈、人参半夏丸、桂苓甘露散等方药,而且运用得当,效如桴鼓,但对刘完素用至宝丹、灵宝丹治疗中风却提出了异议。他认为至宝丹、灵宝丹其性大热,以热治热,实不可取。并且他还指出,中风病人切忌鸡、猪、鱼、兔、油腻、酒、醋、荞面等动风之物,强调中风病人治疗期间勿用酒醪厚味之物,以免助风生痰,这一戒训至今仍为医者和患者所遵循。
, 百拇医药
    3 丹溪论治中风主痰

    朱丹溪在医学上继承了刘完素、张子和的学术精华,对疾病的认识既强调邪实的一面,也注重正虚的一面。论病析因多从气、血、痰、郁着眼,所以丹溪在认识中风的发病原因和病变机理时,既十分推崇完素的将息失宜,水不制火的观点,也认同子和的风邪袭之,风从火化之说,不过丹溪从他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痰”则是中风一病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关键。他在论中风时指出:“案《内经》已下,皆谓外中风邪,然地有南北之殊,不可一途而论,惟刘守真作将息失宜,水不能制火,极是!由今言之,西北二方亦有真为风邪所中者,但极少尔。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丹溪心法·中风》)。丹溪十分注重地域和人的内在关系,他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包括了“痰因病生,病因痰甚”的辩证关系。中风的本质是血虚,其发生和转归是“痰”作祟,所以他说:“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丹溪心法·中风》)。“血虚有痰”是朱丹溪对中风病因的基本看法。

    正因为朱丹溪认为中风是由于“血虚有痰”而致,所以他治疗中风的基本原则“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丹溪心法·中风》),即“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从他治疗的27个中风医案可以看出,其中21例就采用了二陈汤和胃化痰。如无明显的标急现象,则往往二陈汤与四物汤同用,标本兼治,则化痰不致伤阴,养血不致滋腻。如“邓士付患中风,卒暴,涎流气闭,牙关紧急,眼目具被损伤。二陈汤加白芷、天南星、甜葶苈、姜汁、竹沥二合愈。”又如“邱敏之,32岁,患中风,四肢如瘫,此人好色,从幼做买卖,有外事。二陈与四物汤加人参、黄芪、白术、麦冬、姜汁、竹沥,百十帖而愈”(《名医类案·中风》)。丹溪还从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中风一般病程较长,病久必然入络,形成瘀血,因此治疗中风“及日久即当活血”(《丹溪心法·中风》),常常用四物汤吞活络丹,这一方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确实疗效较好。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治疗中风后遗症创制补阳还五汤,正是从丹溪的治疗经验中体会而来。不过王清任旨在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比朱丹溪养血活血,化瘀通络考虑得更为周到。同时,丹溪还告诫人们治疗中风不宜轻易使用汗下之法,“多汗则虚其卫,多下则损其营”(《丹溪心法·中风》)。这似与张子和治疗中风很相矛盾,其实不然,张子和擅用汗吐下三法是针对中风初起,风痰壅盛,而朱丹溪治疗中风慎用汗下之法是针对中风的中、后期,血虚或血瘀,二者正好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百拇医药(黄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