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中医急重症
编号:200634
慢性重型肝炎高黄疸辨治要点
http://www.100md.com 2001年6月5日 史文丽 赵宁
     慢性重型肝炎高黄疸患者,因其病程迁延,病机复杂,多脏腑功能失调,有虚实互见的多种症候群并存,故在治疗上颇为棘手。它既不同于“急黄”治疗,也不同于通常所见的肝炎黄疸的治疗。笔者结合临床体会,认为应从以下方面重点去思考。

    一、首辨血热血瘀,施凉血化瘀之法

    祖国医学早就有“久病多瘀”之说。清代名医叶天士明确指出:“初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由于本病是慢性疾患,久病入络,故临床多见有程度不同的血瘀见症,如局部刺痛或胀满,扪及结块,口渴但漱水而不欲饮,肌肤甲错等,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脉涩或结或代。正如《张氏医通》所说:“诸黄虽多湿热,然经脉久病,不无瘀血阻滞也。”瘀血发黄的主要特点是小便自利。《普济方》中载:“血瘀之黄,小便自利耳。”沈金鳌也说:“诸黄皆小便小利,唯瘀血发黄,小便自利。”临床所见确实如此。此外,瘀血停积,日久化热,以致热瘀互结,邪毒深伏,稽留不退,瘀血久踞不散,出现明显里热征象,如烘热,烦热,潮热,面赤,舌质红,甚至红绛,脉细数,即所谓“瘀血在里,身必发黄”,终致瘀热搏结,壅遏伤络,形成出血,如鼻衄,齿衄,皮肤瘀斑等。由此可见,慢性重型肝炎高黄疸的病机环节重在血热血瘀,因而治疗当以凉血化瘀为大法。在处方用药上,《千金方》创拟了犀角地黄汤及犀角散,被历代医家公认为是凉血散瘀、解毒退黄的代表方剂,笔者体会此方确为治疗慢性重型肝炎高黄疸的基本方。
, http://www.100md.com
    二、重视“痰瘀同源”,启思路化痰剔邪

    由于本病是慢性病,久病致血瘀,可使津凝为痰,痰瘀胶结,深入隧络,终成顽固性的高黄疸不退,故有“痰瘀同源”的说法。朱丹溪谓之“痰夹瘀血逐成巢囊”。《血证论》云:“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故慢性重型肝炎高黄疸从痰论治,为中医学一大特色,痰滞得通则瘀热易清,黄疸必然易于退散。因此关幼波也提出“治黄要治痰,痰化黄易散”之观点。常用的药物有杏仁、橘红、生山楂、白术、麦冬、川贝母、郁金、旋覆花、白矾、莱菔子、栝楼、胆南星、白芥子等。杏仁能利肺气以通水道,配合橘红,可行气化痰,除痰湿合脾胃;山楂消食,化痰,活血;焦白术健脾化痰;麦冬、川贝母清热养阴化痰;郁金活血化痰;旋覆花清上焦之顽痰;白矾入血,清血中之顽痰等,均为临床常用药。

    三、兼顾脾胃功能,宜从益中焦入手

    《内经》有“厥阴不治,求之阴阳”及治厥阴应“调其中气,使之平和”之论,又根据《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旨,故慢性重型肝炎每当出现肝气亢盛,木盛侮脾时,其脾气必虚,此时必须扶脾抑木,以制过盛之肝气,尚脾气衰败,纵有灵丹妙药,亦难起沉疴。因此兼顾脾胃,在慢性重型肝炎高黄疸的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常在辨证基础上酌用北芪、党参、白术、山药、扁豆、云苓、苡仁等药物。尤其喜用北芪、党参、白术,因其均能改善机体蛋白代谢,对提高血浆白蛋白较为有效。
, http://www.100md.com
    四、注意退黄途径,及时通利大小便

    因为慢性重型肝炎高黄疸患者,多数病例可以合并腹水、出血、肝昏迷、肝肾综合征、感染等一种或多种并发症。通大便可以排除肠内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瘀血和痰浊等。现代研究证实,下法可刺激胃肠道蠕动,排除胃肠积滞以及肠内异常代谢产物、细菌和毒素,可以改善胃肠血液循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等,所以通下法不仅能消退黄疸,更能达到防治肝昏迷、腹水、感染等并发症的目的。笔者临床体会大黄是一味通便泻下退黄之良药,其入血分,破一切瘀血。在慢性重型肝炎高黄疸治疗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只要辨证准确,剂量使用得当,炮制得法,均可大胆使用。

    利小便是退黄的又一重要通道。古代早有“治黄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说,尤其是慢性重型肝炎高黄疸病人,虽然其小便自利,但多合并有难以消退的大量腹水,利小便之法,即可退黄,又可消退腹水,故不失为临床常用治法。临床喜用药物有黄芪、白术、茯苓、猪苓、泽兰、半边莲、白茅根等。

    五、用药不宜偏颇,忌大剂苦寒清利

    慢性重型肝炎高黄疸患者,因其多种脏腑同时受累,虚实夹杂,故用药时切忌偏颇,以免导致新的失调。例如对阴虚湿困或血热湿困者,去湿宜防辛燥伤阴,滋阴宜防滋腻滞邪,凉血宜防苦寒伤正,活血宜防攻伐而动血耗血。更不能一见黄疸,即认为是湿热,而投以大剂苦寒清利之品。因其过于苦寒清利,不仅耗伤肝阴,还可伐伤脾胃之阳,使纳化呆滞,运化不及,而出现升降乖戾,气机逆乱之侯,故治疗上且不可猛浪从事,这是慢性重型肝炎高黄疸治疗中不可忽视的一方面。

    慢性重型肝炎高黄疸往往病延日久,病情复杂,一种疗法难奏良效,因此,还需采用中西医并举、食药并用等方法综合治疗,才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http://www.100md.com(史文丽 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