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中医内科
编号:201118
肺痹古今论(2)
http://www.100md.com 2001年3月1日 中华医史杂志
    近年出版的《内经类证论治》对《内经》所论肺痹进行辨证论治,认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中肺痹为燥邪独胜证,治则为清燥润肺,方选清燥救肺汤;《素问.五脏生成篇》中肺痹为水不济火、火灼肺阴证,治则为滋肾水,益肺气,方选麦味地黄汤合生脉散;《素问.玉机真脏论》中肺痹为风寒袭肺证,治则为温肺散寒,方选射干麻黄汤;《素问.痹论》中肺痹分别为肺气痹阻、肺气受损证与痹聚在肺证,前者治当宣肺祛邪、补益肺气,方选五痹汤加味,后证治当宣肺通痹,方选射干麻黄汤;《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肺痹为热伤肺阴证,治当清肺养阴,方选泻白散[12]。《中医大辞典》释肺痹曰“病名。由皮痹发展而成,也有称为皮痹者”[13]。《中华医学大辞典》释肺痹“此证因肺为浊邪阻闭,失其清肃降令,故痹塞不通”,其论治沿用《临证指南医案》所列[14]。童学彪认为:引起五脏痹的风寒湿邪是一种变异的风寒湿邪,它们是风寒湿邪侵犯五体后产生,象痰瘀那样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称为痹气;并认为五脏功能失调为五脏痹形成的重要因素,何脏之气躁动,则痹气停于何脏而形成何脏之痹;五脏痹的病机特点在于以正气偏虚为基础,外感六淫为诱因,形成血络凝涩,血络凝涩又形成新的病理因素(痹气)等,正邪交争,虚实错杂,缠绵多变,顽固难愈,但以血络凝涩为基本病机特点;治疗应突出调节五脏功能与和血通络两个方面[15]。
, 百拇医药
    纵观古今中医文献,虽然《内经》已提出肺痹病名,但在众多的中医古籍中有关肺痹的论治内容却较少,解放后编写出版的中医内科教材及各种中医书刊也很少涉及本病,虽然《内经类方证治》对肺痹进行了辨证论治,童学彪对五脏痹的病机、治法进行了探讨,但总的来说,有关肺痹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都进行甚少,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根据《内经》所论,肺痹并非一般的外感咳喘,亦与哮喘、支饮等以咳喘为主症的其它肺病不同,虽然肺痹亦可能与上述病证出现类似证型,但在病因病机、发展预后等方面有其自身规律,《内经》对此已有论述。如《内经》曰痹入脏者死,说明肺痹预后不良,而一般外感咳喘、支饮等肺病预后并非如此;肺痹经络壅闭、气血凝滞之病机亦与上述肺病不同;再从治疗看,古人治疗肺痹所用方药也与一般咳喘、支饮等肺病不同。徐灵胎早已明确指出肺痹非一般的咳喘气逆,童学彪对五脏痹病因病机及治法的论述也较中肯。

    根据古今中医文献,结合近代研究,笔者认为《内经》所论之肺痹可能主要包括西医诊断的肺间质纤维化等病。肺间质纤维化从发病原因分有继发、特发两种。引起继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为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等结缔组织疾病,中医认为上述疾病多责之阳气虚弱或肝肾不足,风寒湿等邪气痹阻,病邪在表不解,可入舍于肺而成肺痹,与《内经》所论相符。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病因不明,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16],近代研究表明祖国医学所说的“肾”在调整和维持免疫平衡及稳态方面有着重要作用[17],肾虚可致免疫机能失调而易发自身免疫性疾病,提示肾虚可能与本病有关;另一方面,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虽然无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或病史,但类风湿因子阳性率较高,有的作者报告可达61%[18],提示本病可能与类风湿有共同的病因病机;与《内经》所论也较吻合。
, 百拇医药
    肺间质纤维化病理特点为肺泡炎演变为间质纤维化的过程。早期病理变化为肺泡壁增厚,随着病情发展,肺泡腔内的细胞成分逐渐减少,渗出物机化,晚期肺泡数量明显减少、变形、闭锁或残留呈裂隙状不规则状态,肺间质中的纤维组织收缩,平滑肌成分轻至中度增生,肺呈实变。早期毛细血管增生、扩张、充血,管壁增厚,晚期由于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增殖而收缩,毛细血管数量减少甚至闭锁[19]。说明本病存在肺络痹阻病机,与古人所论痹证经络壅闭、气血不行病机相合。

    从发病年龄看,肺间质纤维化多见于老年人,提示本病与肾虚关系密切;从临床症状看,进行性呼吸困难是本病最突出的症状,部分病人伴有咳嗽、胸痛等;继发于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者多先有肌表、关节症状;这些都与《内经》所论相合。再从治疗看,对引起继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硬皮病、类风湿等病,中医治疗多用温阳、补肾、活血通络、祛风除湿等法获效;有资料表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者用补肾益肺、化瘀清宣等法可获良效[20],也有将当归、丹参、川芎、雷公藤、汉防已等用于本病取效的报告[21,22],前三味药活血化瘀,后两味药则祛风除湿;这些均提示肺间质纤维化的病机与肺肾不足、风寒湿等邪痹阻肺络关系密切,和中医所论肺痹相似。, http://www.100md.com(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