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中医内科
编号:201746
历代哲学观与中医
http://www.100md.com 2002年2月8日 导医网
     研究中医学的发展,必然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国古代哲学绚丽多彩,记录了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的发展历程,为中医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营养。古代哲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哲学思想对中医学均有很大影响。

    先秦时代:这一时期是古代哲学思想开始兴起的时代,原有的宗教思想不断动摇,许多学派先后诞生,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人们开始用崭新的科学观念认识世界,使自然科学迅速发展,逐渐与哲学分化,形成独立的专门学科。传统中医学就是在这一变革时期初具理论体系的,中医基础理论中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等均来自这一时期盛行的哲学思想。古代医生以这些内容作为中医的思维体系,以此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总结当时的医疗经验,不仅作为中医的哲学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之中,而且也已经成为中医的学术术语,如心阴、脾气、肾精等,既是中医学术语,又指实体事物。先秦时期主要是形成了以脏象学说为核心的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

    魏晋时期:这一时代的哲学特点是以《易经》、《老子》、《庄子》等著名经典为依据,儒家与道家的哲学思想相融合,形成了新的意识观念——玄学。玄学主要讨论了“有与无”、“本与末”、“言与意”、“体与用”、“名教与自然”等命题。通过对这些观点的讨论,丰富了哲学内容,活跃了学术思想,使古代哲学条理清晰、更讲究逻辑推理,提高了哲学的思辨能力,也使中华民族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魏晋玄学使中医学的天道自然观更加完善,思辨水平大大发展,学术范畴越来越广泛丰富,理论思辨能力空前发扬。在养生康复方面,强调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重视人的内心世界。
, http://www.100md.com
    隋唐时代:佛教虽是东汉时期传入我国,兴盛则始于隋唐时代。佛教哲学主要论述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对精神现象的分析尤为细致,反省人类理性,注重洞察宇宙人生,认为人与自然界均蕴藏着高超的智慧。佛教在隋唐时代进一步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形成儒、道、释(佛教)鼎立。佛教主张慈悲救世,佛教中的僧人如同其它宗教一样。在从事宗教活动的同时,均研究医学,采用气功等医疗措施为百姓防治疾病,以济世救人。当时佛教中的高僧,很多人均以医术高明而闻名于天下。佛家的目的是“超度众生脱离苦海”,疾病是人类最痛苦的,僧侣们也注意掌握一定的医药技术以自护或救人,佛门弟子要求坐禅(气功中的静修),或习武(动功),主张戒荤食素,这些均有利于人体健康。佛教在传播佛学的过程中,也普及了中医学知识。隋唐时代佛教盛行于社会,一些著名医生,如陶弘景、葛洪、孙思邈、王冰等均是佛门中的弟子。佛教学说使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辩证水平进一步提高,也促进了中医学更广泛深入发展,其养生知识也丰富了中医基础理论。

    宋明理学:是我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它是融合道教、佛教哲学思想的一种新儒学。理学深化了儒家哲学体系,开始重视自然科学,主要讨论的内容有太极、阴阳、心性等问题,其思维模式是“天——人——学”,注重人的性命哲理,象数运气、太极、宇宙、阴阳等观点,对中医养生学说和医用五运六气的发展均有积极作用。中国儒家的学术分野在于宋代,其后金元时期的中医学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宋明理学内部派系很多,学术之间的争鸣也促使其哲理更加完善。中医学深受其影响,从金元时代开始,形成了众多的医学流派,大大丰富了中医的学术思想,推动了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向更深层次发展。
, 百拇医药
    自此医学界也开始注重医理的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是金元时期的四位医学家:刘完素认为疾病多由火热邪气所致,治疗常用寒凉特点的药物,为“寒凉派”的代表;张从正属“攻下派”,认为疾病的主要原因在于外来邪气的入侵,临床善用汗、吐、下三法驱除,强调药不可久服,中病则止;李东垣强调脾胃在人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临床多采用温补脾胃,健脾升阳的方法,而称为“补土派”;朱丹溪则认为人体阳气常有余,阴液(体液和阴精)常不足,临床多用滋阴降火的方法,故为“滋阴派”。此外,明代还有许多医学家从宋明理学的理论方法,从不同角度解释了中医学的一些重要观点,活跃了中医的学术气氛,繁荣了中医学的内容。

    明清时代:我国哲学处于“自我反思”阶段,注重实践,经世致用,力求创新。这一时期的学者知识渊博,许多人既通晓哲学,也熟悉自然科学和医学。中医学受这一时期的影响,注重实践,致力创新,并对前人经验加以总结整理,以叶天士为代表创立了温热学派,对传染性的温热病治疗已达很高水平。这一时期,各种全书、类书、丛书大量编纂,各科著作也大量出现,是集医学之大成的时代。还有许多医案、医话等医学普及读物流行,辨证论治体系也更加完善成熟。中医自金元时代形成的众多流派,在明清时期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使临床各科的内容更加丰富系统。明清时期也注重医理与哲理的关系,认为中医学和《易经》的渊源非常深厚,认为一名好医生必须了解《易经》的思想。

    中医学滋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必然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哲学框架。纵观中医学的产生发展过程,古代哲学思想构成了中医学的思维主体,也是中华民族的自然观。深入探讨中医理论体系的源流,正确地、历史地评价中医的科学成就,需从古代哲学入手,继承、发扬其科学的思维方法,舍弃其不合理的部分,从而更好地指导中医学的发展,建立更新的合理的医学模式。, http://www.100md.com(导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