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中医内科
编号:201814
吐泻疗法治疗神志病
http://www.100md.com 2002年7月16日 王洪图
     用药物催吐属于吐法,用药物泻下叫做泻法。《黄帝内经》说:“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即根据邪气部位在上之势,就近吐之使出,如邪气在下部,顺势泻之从大便排出。这里明确了使用吐法、泻法的两条标准:一是有实邪,如毒物、痰涎、宿食、燥屎、瘀血等有形为害之物。二是实邪所在部位非高即下,高者吐之,下者泻之。凡具此两点包括神志病在内的各种疾病,均可分别使用吐法或泻法。

    中医所说的“神志病”包括强迫症、躁郁症、痴呆健忘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同时也包括癫痫病(不论其是否伴有精神症状)。适用于吐、泻疗法的神志病一般具有共同的临床指征:除精神症状外,应有脉象沉实或弦数,舌质红或暗、舌苔厚或腻,一般属体质较强者。使用泻法的临床特点是:大便秘结,或大便易解而色黑(瘀血所致),腹胀满,或少腹满而小便正常。使用吐法的临床特点是:胸脘痞闷,恶心欲吐。最常用的催吐中药是甜瓜蒂,最常用的泻下方是大承气汤,最常用的下瘀血方是抵当汤。

    在中医学史上,吐法和泻法都是很常用的治病方法,甚至金元时期张子和还开创了以汗、吐、下(泻)为治病特点的学术流派。至近、现代中医临床虽仍常用泻法,但吐法则较少使用。究其原因,一是催吐药常有一定毒性,适应证及用药量较难掌握。二是催吐法有较强的刺激性,病人常不愿接受。以致现在用者渐稀,多有行医数十年而难得一用吐法者。对于适用证较多的神志病,也只有少数医生使用吐法。正因如此,笔者认为更应引起中医师们的关注,对吐法加以研究和探索,使吐法发挥其应有的独特治疗作用。在此笔者举一病案摘要,借以说明吐法治疗神志病的点滴经验:
, http://www.100md.com
    一名20岁男大学生,其母代诉:两年来情绪低沉,多疑,时有幻听。经某医院诊为精神分裂症,给服奋乃静,每日17片,效不显。平素喜吃鱼、肉,不喜水果蔬菜类。就诊时尚有烦闷、头痛、恶心欲吐。大便日二行,脉弦,舌苔白腻。辨其证为气郁痰凝,蒙蔽心神。治疗用催吐法去痰浊。方以甜瓜蒂5克,为末,水煎。初次服约0.5克药量,如不吐少少加量,以快吐为度。二诊时患者自诉:服约0.5克药量后即吐出痰涎四大口,后吐出黄水。吐后胸脘畅快,烦闷、头痛除,食欲转佳。再服清肝调脾药3周,患者情绪稳定,能坚持正常学习,成绩中等。

    此案用药关键是“少量给药,不吐渐加”,切勿一次服量过大,以防中毒而呕吐不止。

    至于攻下方之大承气汤,中医辨证用药,多很熟知,笔者在临床常用量为(成人):生大黄2~5克(后下)、芒硝10克(冲服)、枳实10克、厚朴8克。抵当汤的适应证在《伤寒论》中明确指出:“其人发狂,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阴阳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笔者在临床常用药量为(成人):水蛭4克、虻虫4克、生大黄2~5克、桃仁10~15克。

    神志病愈后易复发,是最令人头痛的,本人的经验是,凡用吐、泻法见效后,均应使用调理脾胃药物以善后,防其复发。

    吐、泻法为什么能治神志病?传统中医理论的解释为:去除实邪,则心神可安。同时,吐法又有振奋人体中阳气的作用,有利于康复。笔者近年提出“脾胃(包括肠)在精神活动中具有枢轴的作用”,因此尽管神志病可以涉及若干脏腑,但调理脾胃每能起到治疗作用。此观点已得到临床和实验室的证明。吐、泻法的作用部位,在脾胃(肠),而这也是用吐、泻药后必用其他调理脾胃药的理论依据。现代医学研究除发现精神活动的必要物质肽类,主要分布在脑和胃肠之外,近年更发现大脑影响胃肠神经束的数量,还不如胃肠影响大脑神经束的数量多。由此可见,中西两种医学在脑与胃肠的认识上有趋同之势。, http://www.100md.com(王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