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骨伤推拿科
编号:201934
乌头汤加味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http://www.100md.com 2001年4月4日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非特异性和多发性关节炎,它是全身结缔组织和胶原纤维组织病变的局部表现。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归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古人对本病早有认识,又经历代医家不断完善其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遂有很大的进展。本人重温历代医家论言,在《金匮》乌头汤原方上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132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75例;年龄20-30岁12例,31-40岁68例,41-50岁43例,50岁以上9例;病程最长10余年,最短的两个月。

    2 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风湿病学会制定的标准:

    (1)慢性进行性或游走性多关节疼痛,病程在三个月以上;
, 百拇医药
    (2)关节肿胀,尤其是对称性小关节肿胀为梭形指,早晨关节僵硬;

    (3)关节功能受限或障碍;

    (4)关节畸形(多为指、腕、趾等小关节);

    (5)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沉增高;

    (6)x线表现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改变。

    凡符合上述四项者即可确诊。

    3 治疗方法

    采用乌头汤加味治疗,处方如下:

    川乌15g 草乌15g 黄芪30g 麻黄10g 芍药10g 防己10g 鸡血藤20g 甘草10g 伸筋草20g 偏于寒型加桂枝20g、细辛3g,湿邪较重加苍术15g,薏苡仁15g,萆15g,疼痛较甚加制乳香10g,制没药10g,偏体质虚弱者加太子参30g,枸杞30g,顽固者加制雷公藤15g。
, 百拇医药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煎二次,每次取水500毫升,煎汁200毫升,二煎混合后,分二次服,早晚各一次。药渣可用来熏洗或外敷于疼痛关节处。

    4 治疗结果

    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为26例,占19.7%,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为83例,占62.8%,自觉症状减轻为11例,占8.3%,无效:症状未见改善的为12例,占9%;总有效率为90.9%。

    5 典型病例

    张某某,女性,43岁,工人,主诉从1991年春天开始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经常反复发作,双手指间关节肿胀,疼痛,畸形,活动受限,遇天冷阴雨天,疼痛加重,不能持物。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而紧。血沉为30mm/h,类风湿因子为阳性。中医诊断为寒痹。因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故痛有定处,局部恶寒,风寒湿邪相搏,阻滞经络骨节,不通产生疼痛,遇寒则痛剧。治疗以散寒止痛,祛风除湿为主,方药以乌头汤加味治疗。方药如下:
, 百拇医药
    制川乌15g 制草乌15g 黄 芪30g 麻 黄10g

    芍 药10g 肉 桂15g 白 术15g 防 己10g

    鸡血藤20g 伸筋草20g 制乳香10g 制没药10g

    苍 术15g 萆 薢15g 甘 草10g

    水煎服,每日一剂。

    患者服药十付后,自觉疼痛症状基本缓解,双手指间关节肿胀较前减小,活动度较前有所改善,晨僵较前好转,继服原方十五付后,症状基本消失,复查血沉为12mm/h,类风湿因子仍为阳性。原方加红花10g,羌活10g,地骨皮10g,继服汤药二十付后痊愈,巩固治疗二十天,追查一年半无复发。

    6 体会
, 百拇医药
    1)本方源于《金匮》乌头汤治疗历节病之主方,其云:“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笔者对乌头汤的加减运用总结了汉代以后对历节病的认识:如唐宋医家认为“血瘀”于内,阻于气血故而疼,骨失所养故而变形;明清医家又进一步认识其病的发病内在因素,即体质虚弱、外感风寒湿三气杂至而成,更提出了治风先活血之理论等等,故在治疗上使用了补气养血之药,如生芪、当归等,并加用了红藤、地龙、乳香等活血之品。

    2)雷公藤是近几年来,逐步认识的一种中药,其抗类风湿作用十分明显,但由于其有较大的毒性,故而在临床用药上应十分谨慎。本人在使用上,首先将其炮制后的雷公藤15g先煎,去渣后再加诸药共煎,蜜水送服,即安全又可靠,对治疗类风湿有很好的疗效。笔者在治疗一例顽固性关节变形、疼痛难忍,活动受限的患者,用雷公藤根,洗净切片晒干后,单煎每日二次,配合乌头汤每晚一剂治疗,疗效十分明确,其变形关节明显消肿,屈伸活动较前灵活,疼痛消失。基本控制了急性期的发展,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

    3)本病常表现为虚实夹杂,且以虚为主,故治疗应以扶正培本,佐以祛风通络,达到标本兼治。在发病急性期应以活血止痛、祛风除湿、温经通络为治疗原则,后期应以滋补肝肾,益气活血,强筋壮骨为原则。, http://www.100md.com(王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