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中医儿科
编号:202101
活血化瘀法治疗小儿血管炎性疾病举隅
http://www.100md.com 2001年7月20日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 川崎病

    郭某,女,11个月,患儿以发热4d入院,现症:壮热不退,昼轻夜重,烦燥不宁,肌肤弥漫性潮红,咽红目赤,手足间硬肿发红,唇干舌红,脉数,颈部及鼠蹊部瘰疬如串珠状。血常规示:WBC 13.6×109/L,N 63.1%,L 36.9%,血小板计数351×109/L,血沉 80mm/h,超声心动图示心包积液。西医诊断:川崎病;中医辨证:热入营血,瘀血阻络。治疗清热凉血,化瘀通络,方药:金银花10g、连翘10g、鲜茅根30g、丹皮10g、生石膏10g、玄参10g、赤芍10g、丹参10g、红花10g、川芎10g,每日1剂,水煎服。两剂后热退,加减服用16剂,诸症消失,舌淡红苔薄白,脉和缓。复查血常规、血沉、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超声心动图示:少量心包积液,未见冠状动脉病变。

    2 变应性血管炎

    周某,女,12岁,患儿因双下肢皮疹1个月入院,查体:双下肢可见大小不等对称分布的暗褐色结节性红斑,部分遗留斑痕,有3块直径约0.5cm×1.5cm的溃疡,表面无渗出。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嗜酸细胞增多,血小板正常,血沉40mm/h,尿常规示:尿蛋白(++);皮肤活检示:表皮角化过度,部分表皮破坏并见大量炎细胞浸润,真皮层及皮下脂肪间血管周围见淋巴细胞、中性白细胞浸润。西医诊断:变应性血管炎。中医辨证:邪毒外侵,内伏血分,络脉受损,治以清热解毒,凉血祛瘀。处方:青黛3g,紫草10g,黄芩10g,黄柏10g,赤芍10g,丹参10g,生薏苡仁10g,滑石10g,凤尾草10g,倒叩草30g,上方加减服用20余剂,患儿双下肢皮肤光滑,遗少许色素沉着,尿蛋白(±),好转出院。

    3 讨论

    以上两例虽病名各异,病因、病症有别,但其实质均以毛细血管炎性改变为共同病理特点,例1以全身血管炎为病理变化,致血小板聚集、增多,血粘度增高,而使血栓形成,特别是病程2~4周时,以中等动脉的炎变为主,多见动脉瘤及血栓形成,尤以冠状动脉的病变明显;例2是结节性型皮肤血管炎类疾病之一,炎性细胞浸入毛细血管,使血管壁内皮细胞肿胀,管壁坏死,纤维蛋白沉积。活血化瘀药可降低血粘度和细胞及血小板的聚集性,降低血小板的粘附力,抑制血小板内血栓素的合成和释放,改变血液流变性。可改善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减少炎症组织的水肿和双相调节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进组织间液的吸收;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液量,对防止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破裂所致猝死的发生有一定疗效。

    两例病机均为邪热入血而致热瘀相结,气滞血瘀,其因各异,其理则一,故可异病同治。如叶天士云:“入血直须凉血散血”,治疗重点既要着眼于原发病因(热、毒、湿),又要重视继发因素(瘀滞),标本同治,这是治疗本类疾病的关键所在,因而取得较好的疗效。另外,活血化瘀药多为峻烈之品,小儿元气未盛,应用时应当审慎,一要辨证准确,对确有瘀血者才可应用;二要选药精良,如丹参、红花、赤芍等活血化瘀药,既能活血又兼补血养血;三是中病即止,随症加减,勿长期服用以致伤小儿未充之元气。, 百拇医药(孙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