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中医外科
编号:202362
鼻窦炎治疗三法探讨
http://www.100md.com 2001年7月27日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鼻窦炎是鼻窦的感染性疾病,为鼻科临床最常见的病患之一。其属中医所称的“鼻渊”、“脑漏”范围。《黄帝内经》中谓“胆移热于脑则辛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后世医家多宗此进行辨证论治。前人创制的“防风通圣散”、“苍耳散”、“奇授藿香丸”等方治疗此病。为了掌握本病的辨治规律,提高治疗效果,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结合现代医学的治疗思想,提出治疗鼻窦炎的“断绝脓源、通窍畅窦、排脓引流”三法。现介绍如下:

    1 对病因病理的认识

    鼻窦深伏于颅骨之内,窦口细小,鼻窦粘膜与鼻腔粘膜相互连续。每当鼻腔受到病邪的侵袭,鼻窦均难免罹难。发病之始,多为外邪内犯,肺经受邪,邪郁稍久则化火生热,火热循经上犯则累及鼻窍,内入鼻窦。邪入鼻窦则久恋难除,火热久蕴,阻碍气机,灼腐血肉,溶溢成浊,遂成鼻塞不通,浊涕量多,久流不止诸症。刘完素谓:“鼻热者,出浊涕。凡痰涎涕唾稠浊者,火热极甚,销浊致之然也。”张景岳亦谓:“鼻渊总由太阳督脉之火,甚者上连于脑而津津不止,故又名脑漏。此证多因酒醴肥甘或久用热物,或火由寒郁,以致湿热上蒸,津汁溶溢而下,离经腐败。”鼻窦火热之邪,每致肌膜肿胀,闭锁窦口,闭门留寇,邪毒深藏,邪得荫庇而不出,缠绵难愈;日久致虚,正气不足,更难鼓邪外出,致使痰浊滞留,腐肉成脓,血滞生瘀。邪、痰、脓、瘀、虚相互作祟,遂成鼻炎顽症。可见,鼻窦炎一病,始于邪,成于热,酿脓涕,久致虚,兼痰瘀。病变的中心环节是病邪伏于窦腔深处,灼腐化脓。所以,当以断绝脓源,通窍畅窦,排脓引流为鼻窦炎的治疗方法。
, 百拇医药
    2 治疗方法

    2.1 断绝脓源

    断绝脓源,使浊涕无源再生,乃治疗鼻窦炎之首要任务。临证辨治时,当分虚实。实者多邪热内犯,毒邪阻滞,治当清热解毒、散痈消肿;虚者多正虚邪恋,治当扶正以驱邪。治虽虚实各异,但逐邪外出,断绝脓源则一。

    (1)清热解毒、散痈消肿,是驱邪外出,阻断痈脓形成的主要措施。所选药物,多针对病邪,故具较强的抗感染及消肿、解热作用,并能使细菌毒素直接灭活或对抗毒素所致的病理损害,从而改善炎症的病理过程。常用药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败酱草、茵陈、龙胆草、重楼、紫花地丁、虎杖、黄芩、黄连、大黄、牛蒡子、鱼腥草、穿心莲、石膏、栀子、山豆根等。这些药物,分别以宣肺热、泻胃火、利湿热、解热毒、消痈肿,祛除病邪而断绝脓源。

    (2)扶正祛邪:在慢性鼻窦炎中,正气不足,无力抗邪外出,常为鼻窦炎脓毒久困的主要原因。故扶正以祛邪,此时亦同样具有断绝脓源的作用。扶正的药物,多具有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吞噬功能,促进抗体生成,升高外周白细胞数量等作用。扶助正气,祛邪外出,以断绝脓源。当肺气亏虚,卫外不足时,可用黄芪、人参、刺五加、甘草;脾气亏虚,湿邪内生时,可用白术、党参、茯苓、扁豆、山药;肾气亏虚,阴疽不散时,可用淫羊藿、菟丝子、鹿茸、鹿角霜、补骨脂、狗脊、仙茅;阴虚肺燥,虚热内生,如萎缩性鼻炎合并鼻窦炎时,可用沙参、黄精、石斛、何首乌、当归、熟地黄、枸杞子等。这些药物,可通过补肺实卫,健脾燥湿,补益肾气,育阴润燥之功而扶助正气,祛邪外出,断绝脓源。
, 百拇医药
    2.2 通窍畅窦

    由于鼻窦的开口细小,邪毒在窦窍内酿脓之后,引流不畅,难于排除,以致于邪毒久留,缠绵难愈。因此,通窍畅窦,开门祛邪是鼻窦炎由病至愈的关键。鼻窦开口于鼻腔之中,窦口开放与否及其程度,除与鼻窦的病变有关外,还取决于鼻腔的通畅程度。若外邪束肺,肺气不宣,或气血不和,瘀血阻滞鼻窍,以及鼻窦病变的影响,均可使鼻粘膜充血、水肿、鼻甲肥大,加重鼻窦口闭阻不畅。笔者在临床常用疏风宣肺,行气活血之法以通窍畅窦。

    (1)疏风宣肺通窍法:常用药物有麻黄、苏叶、防风、荆芥、羌活、苍耳子、辛夷花、薄荷、蔓荆子、藁本、升麻、藿香、白芷、细辛等。这些药物主要用于病变早期,见鼻粘膜充血,水肿,鼻塞不通,头胀痛时。分别通过抗炎、抗过敏、收缩血管以消除水肿;疏散风邪、宣畅肺气以使鼻腔通畅,窦口洞开,便于窦窍内脓邪浊涕外泄。

    (2)行气活血通窍法:常用药物有川芎、郁金、香附、莪术、三棱、丹参、穿山甲、皂角刺、全蝎、蜈蚣、石菖蒲、冰片、麝香等。这些药物主要用于鼻窦炎日久不愈,经脉阻滞,气滞血瘀。症见鼻甲肿胀、实硬,色暗红,头闷痛之时。通过行气通络,活血逐瘀,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瘀血肿胀,疏通鼻窍而使鼻窦口畅开,以利排脓引流。
, 百拇医药
    2.3 排脓引流

    在断绝脓源、通窍畅窦的同时,尚需排脓引流。由于部分鼻窦的开口位于窦腔上部,其排脓引流需要通过窦腔内粘膜表面的纤毛运动,这是一个需氧耗能的过程。因此,排脓引流的方法有二。一是化痰利湿排脓,常用药物有桔梗、远志、薏苡仁、浙贝母、天花粉、芦根、冬瓜仁、桃仁、白芷等。二是益气升阳,托毒排脓,常用药物有黄芪、白术、人参、党参、鹿角霜、升麻、柴胡、穿山甲、皂角刺等。上述药物可通过化痰、燥湿、利湿,补益气血,行气活血,促进杯状细胞及浆液、粘液腺体分泌,稀释脓液;增强纤毛运动功能而达到彻底排除深伏于窦窍之脓毒浊涕的目的。

    3 病案举例

    近年来,笔者运用断绝脓源、通窍畅窦、引流排脓三法治疗鼻窦炎,每获良效。现举2例如下:

    例1:张某,女,26岁。鼻塞头痛5天,于1994年6月20日就诊。诉7天前不慎淋雨受凉,恶寒身痛,鼻塞流清涕。自服“感冒清”后,恶寒身痛减轻,头痛鼻塞渐重,夜间张口呼吸,头痛以面颊部及前额胀痛为甚,连及上齿,鼻流浊涕,不易擤出,色黄质稠。检查见鼻粘膜充血,色鲜红,鼻甲肿胀,用麻黄素收缩后见中鼻道有黄色浊涕流下,鼻窦表面压痛明显,舌质红,苔黄而干,脉浮数。诊断为急性鼻窦炎。证属邪热上犯,湿毒内困。治宜清热解毒,利湿通窍排脓。拟方: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败酱草、升麻、苍耳子、藿香、皂角刺、桔梗、薏苡仁、川芎、白芷、甘草。
, 百拇医药
    服前方2剂,流出大量浊涕,鼻塞减轻,头痛几愈。检查见鼻粘膜色红,鼻甲较前缩小,中鼻道有少许白色粘涕。病势已去,余邪未清,前方加黄芪、白术,3剂而愈。

    例2:李某,男,44岁。鼻塞流浊涕20年,于1993年3月10日来诊,诉20年前下乡在高寒山区,常患感冒,遗下鼻塞,流脓涕不愈。1982年曾在某院行上颌窦根治术后好转半年,感冒后复发。1989年9月又行双鼻息肉摘除并鼻内筛窦开放术,鼻腔通气好转,但鼻流浊涕不止。近年来,鼻塞渐重,张口呼吸,鼻涕粘白量多,头痛烦闷,纳差食少。检查见双中鼻甲肥大,色暗红,双侧中鼻道内有息肉残根,基底甚宽,下鼻道内有灰白色浊涕积留。X线摄片示双上颌窦腔昏暗,粘膜增厚。舌质淡,苔白,脉缓。证属肺脾气虚,邪毒久困。治则:补益肺脾,通窍排脓。拟方:黄芪、党参、白术、茵陈、蒲公英、败酱草、藿香、白芷、皂角刺、穿山甲、川芎、桔梗、薏苡仁、甘草。每日1剂。外用“鼻塞通药膜”,隔日1次。共服药15剂,贴药膜20次。鼻腔畅通,不流浊涕,头痛消失;检查见鼻息肉萎缩,鼻腔清洁,鼻粘膜色泽正常。1995年3月带人来诊,诉诸症痊愈,未再复发。
, 百拇医药
    4 体会

    (1)鼻窦炎虽为一种以局部病变为主的疾病,但它又是全身脏腑机能失调的局部表现。鼻窦炎治疗三法,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鼻窦炎特殊的病理变化具体应用断绝脓源、通窍畅窦、排脓引流的治疗方法。作为一种论治思路,不仅适用于内治,也适用于外治。

    (2)这三种治法,不是孤立使用,也不是均衡使用,而是在立法处方中,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灵活变通,有所侧重地寓三法于一方之中。

    (3)鼻窦炎病情复杂多变,常合并过敏性鼻炎、萎缩性鼻炎、鼻息肉等其他鼻病。在临床辨治时,应选用能兼顾这些疾病的药物,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的特点,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 百拇医药(郭兆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