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各地传统医学 > 中西医结合 > 信息2
编号:202588
消化系统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01年8月7日 田养年
     辨病和辨证相结合,逐步形成新的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模式

    近年来,在慢性胃肠道疾病中,中西医结合辨病和辨证的诊断模式体现了中西医诊断上的特点,正在逐步形成一种新的诊断模式;辨病和辨证结合,把西医侧重病因和病理形态的诊断与中医侧重全身生理病理的疾病反应的诊断结合起来,对整个病情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增强了诊断的深度和广度。例如临床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病和辨证,一方面要系统的明确西医的诊断,不仅要诊断出是什么病,而且要尽量辨明这种病的发病因素、病理变化、临床表现特点和病势转归等;另一方面,要正确地、客观地进行中医的辨病和辨证,通过四诊和参,以了解患者的全面情况,就是把该病的中医辨证与胃黏膜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镜肉眼观察和病理活检所见的病理形态、胃酸测定、胃黏膜功能检查等结合起来。将所获得的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定出病因病机、病位和病性等,找出中西医在病情方面有哪些内在的联系,有哪些一致的规律,从而找到一些可以结合的地方。

    我国已相继制定出有关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肝硬化等的中西医结合、辨病和辨证结合的诊断标准,并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其中西安中医消化病研究院对消化道胃、肠、肝、胆病采用西医诊断、中医辨病,治疗上采用中医辨证、专病专方专药为主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对慢性结肠炎首先用纤维结肠镜或钡灌检查诊断病变部位、性质、程度,再根据患者体质、虚实、阴阳,选用研制的系列方药结肠灵Ⅰ号、Ⅱ号、Ⅲ号对症治疗,一般观察1~3个疗程。再用纤维结肠镜复查其病理改变情况,至病变消失即为确实治愈。
, http://www.100md.com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疗效显著提高

    胃病:中西医结合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癌前病变中,临床症状改善较西药快速而显著,急性炎症性病变消退明显,对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也显示出一定的缓解和逆转作用。中药对消化性溃疡的抗复发治疗取得明显效果,能巩固疗效,减少复发率,并使患者体质增强。

    结肠病:中医的全身辨证用药加局部灌肠给药或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优于或相似于西药,同时疗效稳定、副作用少,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胃肠道动力紊乱性疾病:中药对改善胃肠道各部位的动力紊乱均具有很强的调理作用,尤其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更为其他西药所莫能及,既能治疗动力低下,使之提高;也能治疗动力过亢,使之降低,这种中药对整体的调节作用,具有很大的潜在价值,值得深入发掘。

    肝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肝炎研究很深入,改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损害疗效比西药明显,在增强患者自身免疫力和调节营养代谢失调方面也不逊色,如西安中医消化病研究院研制的“软肝化瘀胶囊”Ⅱ号、Ⅲ号对防治肝纤维化有肯定疗效。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更显示出卓著的效果,非西药所能及。
, 百拇医药
    胆、胰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和胆石症有良好的效果,虽炎症消退与西药相差无几,但症状好转快,疗效较为巩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重型胰腺炎,疗效明显提高,采用益气活血清下法治疗该病,可以显著的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实验研究证明,通里攻下法和活血化瘀法对重型胰腺炎并发的肺损伤、胰腺血循环障碍、肠屏障破坏都有很好的保护和改善作用。

    在以上这些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中西医结合疗效的取得为发展新的学术思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为有了高水平的疗效,并能阐明其疗愈机制,其中就必然存在某种值得探索的科学理论依据,可以成为中西医结合理论的新的突破点,为奠定整个学科的理论发展铺平了道路。

    将脾胃的生理功能研究与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结合起来,创造新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理论

    脾胃虽与多系统器官功能有关,但与消化系统的关系最为密切,脾胃疾病的辨证论治是指导消化系统疾病诊治的基本原则,脾胃虚弱证是慢性胃肠疾病的主要证型,其主要表现如食欲不振、脘腹胀闷、大便溏薄、舌淡苔白等,大部分均可归属为消化系统的病理生理障碍,一些非消化系统的原发病,可有继发性脾虚证的表现,而原发病变是消化系统的疾病如慢性胃肠病、胃下垂、慢性腹泻等,脾虚证更为常见。一般认为,脾胃虚弱是其发病的根本,正如中医理论认为“脾胃内伤,百病乃生”,胃肠病在其整个病程的某一阶段多具有脾胃虚弱的证候,治疗多从补中益气、调理脾胃着手。据文献报道,有60%~70%溃疡病患者表现为脾胃虚弱或脾虚气滞等证型,应用小建中汤、香砂理中汤和黄芪建中汤等治疗,可促进黏膜防护因子增强屏障功能,加速上皮细胞再生,调节黏膜的血液循环,从而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慢性胃炎患者中约30%~50%有脾胃虚弱的表现,其中浅表性胃炎多为脾气虚证者,萎缩性胃炎多为脾胃虚寒证,肥厚性胃炎多为脾虚湿阻证,80%胃下垂和胃黏膜脱垂多出现脾气虚证,应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每多取效。由此可见,提高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证治水平应从探讨脾胃理论着手。近年来,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对健脾益气、调理脾胃方药的临床应用和药理作用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表明健脾益气方药确能增强和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四君子汤能加强胃肠道的吸收和分泌作用,促进胰腺分泌功能,调节胃液分泌以及缓解胃肠道痉挛,尤其对消化道平滑肌张力及收缩幅度表现较强的抑制作用,并可与胆碱能药物毒扁豆碱对抗,缓解乙酰胆碱和组织胺引起的肠痉挛,产生类似阿托品样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剂量增大而作用增强。补中益气汤则对小肠蠕动有双向调节作用。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黄芪建中汤能防治胃溃疡发生,抑制胃液分泌,减低游离酸度和总酸度。甘草有促进溃疡愈合、吸附胃酸、降低胃蛋白酶活性和保护胃黏膜作用。健脾温阳的附子理中汤可改善消化道血液循环,促进黏膜的血流供给。
, 百拇医药
    在能量代谢方面,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健脾益气方药可促进机体的能量代谢,增强体力和应激能力。例如补中益气汤能增加荷瘤小鼠红细胞数,提高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延长小鼠游泳时间。人参、党参和黄芪能调节血浆和组织内环核苷酸的含量,表现为cAMP增加,cGMP下降。健脾益气药中的灵芝、黄精、白术对四氯化碳造成肝炎的小鼠有保护作用,防止肝糖原减少,能促进支气管壁细胞的修复,促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升高。黄芪多糖和灵芝多糖等可明显增加小鼠脾脏RNA、DNA和蛋白质含量,所以在肿瘤、休克及严重衰竭状态下的患者均可适当应用健脾益气方药。健脾益气方药对免疫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包括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免疫调节等各方面。临床对慢性肝炎的脾虚证患者应用低剂量黄芪,可明显提高其血清免疫球蛋白IgG的含量。

    发扬中医药整体治疗的观念,充分突出其优势

    中医学理论从认识和掌握人体生理功能状态入手,显示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变化规律,个体化诊疗以及整体调节思想,符合人体生命变化多样性和基因多态性的特点,符合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建国以来广泛的医疗实践证明,中药治疗各系统疾病,具有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和提高生命质量的优势,诸如中医药治疗肿瘤,虽对瘤块消退作用有限,但对改善肿瘤患者的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时间、消除毒副反应和提高生命质量等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就消化系统疾病而言,中医药治疗胃肠道功能性疾病,改善炎症性胃肠道疾病的症状,以及逆转胃肠道癌前病变的预后,都显示出整体治疗的优势。所以从人体整体出发,充分发挥中医优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就有突出疗效。
, 百拇医药
    展望

    中西医结合防治消化系统疾病虽然取得了不少进展,但距离人们的要求仍然相差很远。21世纪要搞好中西医结合工作,首先要抓住重点,认准突破口,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在“疑难病”治疗中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例如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其重点应放在癌前病变防治上。消化性溃疡复发率很高,因此,要提高和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病的发展方向。

    加强对慢性非感染性胃肠道疾病和胃肠道功能性疾病的防治。慢性非感染性尤其是胃肠道功能性疾病,发病率很高,症状繁多,反复迁延,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一般西药治疗效果不满意,因此应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发挥辨证论治的长处,予以突破。高标准、严要求进行临床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拿出过硬的实验结果,得出经得起重复的结论。当前,我们要做的有两件事:一是建立中西医结合的证候学,使其尽量客观化、标准化;二是引用现代医学的生命质量标准。只有两者并进,才能共同推动中西医结合的全面发展。, 百拇医药(田养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