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211991
每年260万人因心脑血管死亡 专家谈防治新模式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0月1日 中新社
     中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约有二百六十万,平均每小时死亡约三百人,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一杀手”。特别是其发病和死亡的年龄日益呈年轻化趋势,如何有效防治也就引起专家的高度重视。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专家、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中心主任胡大一教授向参加今天举行的“世界心脏日”活动的同行报告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

    他说,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卒中、心肌梗死、缺血性肾病和间歇跛行等严重后果的全身性疾病。它的发生发展是一个系列过程,其上游是由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等多重危险因素造成的。在临床上,急性早期有效干预挽救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尔后发生的慢性心力衰竭成为严重而日益常见的问题。

    为此,胡大一提出五道防线:一是防发病,即一级预防——综合控制多重危险因素,预防或减少疾病的发生。二是防事件——预防和减少脑卒中等可能致残或致死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三是防后果——一旦发生严重事件,应尽可能挽救心肌,挽救生命。四是防复发。五是规范防治慢性心力衰竭。

    他认为最重要的是防发病。应付出更大努力,抓好疾病的一级预防,注重治“未病”;主要措施是综合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多重危险因素。

    他建议心血管专业学会应与糖尿病学会、神经科专业医生、肾脏病学会组成联盟,协同工作,在共用的平台上同时治理多重危险因素。心血管的专科医生需要与社区医生沟通,加强社区对多重危险因素的干预力度,把心血管疾病防治的规范措施转变成社区卫生实践。

    他提醒医生,临床上要注意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防止血栓形成。而一旦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应及时正确干预,最大程度降低死亡的风险。应尽早充分持续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挽救心肌。如有必要设备可提供全天候服务。尽可能缩短病人发病至到达医院的时间;及时提醒患者“有胸痛上医院”。

    对高危病人应及早干预,进行治疗性监测(安装体外自动电复律除颤装置)可明显缩短除颤启动时间,更大程度挽救心脏骤停。医院应在急诊室组建胸痛中心,开通“绿色通道”。

    他强调,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干预的成功,慢性心力衰竭日益成为常见的严重威胁人民生命的重要问题。应根据临床试验的证据和指南,规范合理应用药物。改变目前以大医院为中心干预心力衰竭的传统模式,探索组建心力衰竭专病门诊,联合社区干预的新模式。

    他称,中国发展冠心病的介入与外科治疗技术是冠心病防治总体战略中一个方面;今天面临的挑战是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一方面应特别注意科学规范化地使用这些技术,严格掌握适应征和控制并发症,另一方面要强调预防为主的方针,构建心血管疾病的全面防线。(中新社记者曾利明),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