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学版 > 药学专家
编号:213875
周廷冲
http://www.100md.com 中国公众科技网
周廷冲

     周廷冲 (1917— )

    周廷冲,生化药理学家。多年以来,一直从事生物活性因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首次阐明梭曼膦酰化乙酰胆碱酯酶的老化机制,证明梭曼膦酰化酶老化的实质是毒剂残基上特己氧基的去烷基反应,从而为毒剂防治中的药物设计指明了方向。

    周廷冲,1917年3月4日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县。1935年,在上海医学院求学时,与学校的一批进步同学及我党在上海医学院的地下组织有密切联系。1940年,大学最后一年在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附属医院实习,他曾和计苏华(地下党支部书记)参加中国红十字会救护队,任小队长,到前线做医疗救护工作。1942~1944年,在重庆歌乐山中央卫生实验院药理学室工作期间,曾为八路军办事处完成“食盐安全”化验工作。1945年4月,在英国牛津大学贝利奥学院进修,获药理学博士学位。1948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酶化实验室从,事酶学研究。并在芝加哥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华自然科学工作者协会”。1949年,在美国波斯顿麻省医院从事生物化学研究。
, http://www.100md.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和妻子黄翠芬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谢绝导师及亲友的挽留以及新加坡的高薪聘请,毅然决定回国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

    回国前,周廷冲拒绝到协和医学院当教授,而宁愿到山东白求恩医学院工作。这件事引起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注意,其回国受到美国移民局的阻挠和刁难。他求助于导师李普曼,向他表明自己回国参加祖国建设的迫切心情。在李普曼教授的帮助下,他携同妻子购买了由美国旧金山开往天津的货船散票,冒着被移民局搜捕的危险,漂洋过海历时56天回到了祖国。

    周廷冲回国后,立即到山东白求恩医学院工作,积极筹建药理教研室并编写药理学讲义。1953年,他被调到成立不久的军事医学科学院组建药理系,领导血吸虫病防治研究工作。他与苏联专家A.凯林(KEЛЦH)共建毒理学实验室,并举办我军第一期“防化毒理训练班”,为我军培养了第一批军事防化毒理学专业人才。1956年,他以中国军事医学代表团团员身份赴苏联考察访问。军事医学科学院迁京后,药理系、药物系及化学系合并扩大,成立药理毒理研究所(又名毒物药物研究所)。他先后任第二大组(相当于研究室)组长等职。
, 百拇医药
    当时他领导开展了芥子气的预防与治疗及火箭推进剂的毒理学及防治研究、神经性毒剂生化作用机理研究、抗疟药研究等军事医学中的迫切课题。但是,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周廷冲长期受到“任务与学科的矛盾”、“理论脱离实际”等狭隘偏见的困扰,以及行政对具体科研工作的干涉,并多次受到批判。“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又遭受极端错误的批斗,1979年才得以平反恢复名誉。

    1970年周廷冲被调往国防科委十三院四所任副所长。由于没有实验室,他只得教授英语和在药理学学习班教课,这样渡过了大约7个年头。直到1978年他才重新回到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理毒理研究所,继续中断已久的科研工作。这时,已届花甲之年的周廷冲痛感所剩时间不多,决心以有生之年为“四化”加倍拼搏,积极为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科研和建设出谋划策。他复职药理毒理研究所副所长后,着手恢复学科专业实验室,配备研究班子,开展对外学术交流。1979年他又受命组建基础医学研究所,任第一任所长。1979年、1984年,曾出访法国、比利时及日本,两次参加李普曼学术讨论会。1981年赴美,参加美国毒理学会第20届会议及有机磷中毒防治专题讨论会,并在美做短期考察。1984年心脏病发作,由于健康原因不再担任所长职务,而专门从事科研工作。
, http://www.100md.com
    周廷冲是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学部委员,军事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生物膜和膜工程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国家北京生物大分子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吉林大学酶工程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还是卫生部福格地(Forgaty)基金会评选委员会委员,总后勤部医学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总后勤部医学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第四军医大学兼职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河北省水产研究所学术顾问。

    周廷冲曾担任过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药理学会常务理事及副主任委员,北京生物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化学会理事,《中国药理学报》、《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及《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编委,《生物化学杂志》副主编。

    周廷冲领导的研究室因在梭曼(Soman)磷酰化乙酰胆碱酯酶老化机理研究中做出显著成绩,1963年,被军事医学科学院授予集体三等功。1987年,周廷冲因培养研究生成绩显著荣立三等功,1987年,他的《梭曼与乙酰胆碱酯酶作用的生化机理》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及军队科技大会二等奖,他于1989年荣立二等功。
, 百拇医药
    周廷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他在美国博士后研究阶段,在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生物化学大师、辅酶A的发现者李普曼教授的实验室里做出了出色的成绩。1949年3月,周廷冲进入李普曼教授的实验室时,正值一个轰动整个生化界的划时代成就的形成时期——一个新的辅酶(CoA)刚被发现和命名。但这时对辅酶A作为乙酰基载体的机制尚未充分研究,对辅酶A在中间代谢中的通用性也不甚了解。周廷冲的任务是证实李普曼的预测,进行与辅酶A有关的供体酶和接受体酶的研究。他分离了乙酰硫激酶,成功地证明了细菌的供体酶系统(乙酰基活化酶和辅酶A及乙酰磷酸)可以代替三磷酸腺苷——辅酶A——乙酸盐——乙酰硫激酶供体系统,与鸽肝接受体酶系统杂交,完成了芳香胺的乙酰化反应。并与M.苏达克(Soodak)首先发现了氨基葡萄糖的乙酰化反应。他阐明了乙酰基活化的两步酶催化反应,即先在供体酶系统催化下,将供体的乙酰基转移给辅酶A,生成乙酰辅酶A,再在接受体酶系统催化下,将乙酰辅酶A的乙酰基转移到接受体上,从而完成乙酰比反应。杂交实验的成功说明乙酸的活化及利用是由两个独立的酶系统完成的。细菌中活化反应的酶系统和动物中利用乙酰辅酶A的酶系统间可以偶联。生物界乙酰载体反应系统具有通用性。李普曼对他的这一工作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李普曼逝世前半年在《崛起时代的漫长生活》一文的首页上,写到:“赠给周廷冲,您曾帮助我辨析中间代谢的迷津。”, 百拇医药
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