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学版 > 药学专家
编号:213935
徐国钧
http://www.100md.com 中国公众科技网
徐国钧

     徐国钧 (1922— )

    徐国钧,生药学家。5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生药学的教学与研究,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对生药(中药)的品种鉴定、质量评价、资源开发和生药学科的开拓等,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尤其在生药粉末、中成药显微分析鉴定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的丰硕成果。

    徐国钧,1922年11月17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白茆口横塘镇的一个贫农家庭。1938年3月,经同乡周太炎先生介绍,进入由南京内迁重庆的国立药学专科学校,担任生物、生药室技术助理员。当年暑假,不满16岁的徐国钧,随周太炎到峨眉山一带调查、采集药用植物标本3个月之久,成为《峨眉山采集药物记》作者之一。在任技术助理员期间,他参加生物学、药用植物学、生药组织学实验课的准备,采集和压制药用植物标本,管理生药标本,制作生药组织切片,书写大幅教学、展示用图表,绘制原色药用植物挂图,还从事药用植物的栽培和温床管理等。通过大量的实际工作锻炼,他很快掌握了药用植物学、生药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生药学的爱好与日俱增。同时,他刻苦自学中学基础课程和英语。1941年8月,考入国立药学专科学校本科。1942年暑假,他到北碚中国生物科学社进修组织切片制作技术,观察生药组织构造,为生药显微鉴定打下了基础。1943年,他作为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在重庆市举办中药展览会的负责人之一,向群众宣传中药鉴定、应用和生产知识。
, 百拇医药
    1945年8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任生药学助教,担任本科生药学、生药组织学实验指导和高职科生药学讲课。1946年8月,学校迁回南京,他继续任教生药学、生药组织学,并开设生药成分晶体微量检查课程,兼带天然药品化学实验。1951年升任讲师,1952年兼生药系代系主任。1953年夏,他负责组织朝鲜平壤医科大学药科一个班学生在南京进行生药学生产实习一个月,并讲授生药组织学,任务完成良好,受到卫生部的通报表扬。

    1953年,徐国钧升为副教授,担任生药学教研室主任。从1954年起,兼任中国科学院南京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这段时间,除了进行教学、科研外,他为改变我国生药学教学依赖外国教材的状况,全心投入教材的编著,出版了中级教材《药用植物及生药学》、《植物学》、《生药学》,并编有本科《生药学》、《生药组织学》讲义多册。1956年1月,徐国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被评为南京市先进工作者。

    1957年,徐国钧与教研室赵守训共同编著了高校教材《生药学》。当年年底,他不幸患了未分化筛窦癌症。患病期间,他同病魔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并时刻关心着教研室和研究生工作。尽管在筛窦截除术中失去了左眼,留下严重的创伤和放射后遗症,从1959年春出院至今,还有未愈合的创口,需天天换药,但他一直坚持努力工作,毫不松懈。
, 百拇医药
    从1981年迄今,徐国钧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药械专业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成员,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药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编委会委员,《中国中药杂志》、《中药材》、《中草药》、《中成药》、《国外医学——药学分册》等期刊的编委或主编,中国药学会理事、中国药学会中药和天然药物分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药学会副理事长,香港中文大学中药研究中心名誉顾问、《中药文摘》(ACME)国际顾问,国际中草药学会干事(日本),意大利米兰LAODANsrk公司高级中药顾问等,并是美洲华人生物科学学会国际会员。

    为了促进生药学科的发展,徐国钧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和友好合作。自1980年参加世界卫生组织药用植物标准化和应用区域间会议(天津)作学术报告以来,他先后20多次在日本、意大利、香港参加国际会议作学术报告和大学讲演。他还参观、访问了17所大学,12个研究机构,30个公司药厂、种植场、药物馆等。

    他每次参加国际会议,都有针对性地作好准备。例如,在我国首次参加的在欧州举行的国际草药博览会上,他作了题为“中草药研究进展”的报告,引起了意大利和欧洲药界的强烈反响,国际性专业杂志《明日草药》(ErboristeriaDomani)当年(1982)第8期上,以10页篇幅全文刊载,封面还特地配以中国万里长城的彩色照片。
, http://www.100md.com
    发展生药显微鉴定开创中成药显微分析 我国中药种类繁多,来源复杂,同名异物的混淆现象普遍存在,亟需澄清。

    早在1942年,徐国钧就发表了《马鞭草的生药学研究》。1951年,他从显微观察所得的材料中,选择植物类生药101种整理成《粉末生药检索表》。嗣后,他和同事们陆续发表了白头翁、苍术、白术、百部、金银花、贝母等生药学研究成果和《粉末药材显微鉴定研究》论文。1979年他在《中药贝母类显微鉴定》一文中,报道了13种贝母都有“多脐点单粒淀粉”,具脐点2—10个不等,引起国内外同行的注意和兴趣。

    1972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大量随葬器物中,发现了一些药物,古尸手中握着的绢包中亦有少许药物。鉴定这批出土药物,对研究我国汉代医药学史具有科学价值和重要意义。这些药物大多被加工成不规则的块段或细小碎片,经过2100多年的“殉葬”,质地疏脆易碎,外观干瘪,色泽暗褐,难以识别。徐国钧和其他研究人员运用显微鉴定等方法,终于从中鉴别出茅香、高良姜、桂皮、花椒、辛夷、藁本、姜、杜衡、佩兰等9种药材。这项研究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协作成果奖。1975年6月,《粉末药材显微鉴定》(100种)一书出版,受到国内药检工作者的欢迎,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1986年4月,《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380种)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使我国粉末生药显微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中药粉末系统研究的空白。该专著获198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百拇医药
1 2 3 4 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