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专家 > 专家风采 > 临床医学专家
编号:214140
王季午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0月12日 中国公众科技网
王季午

     王季午 (1908— )

    王季午,内科学、传染病学家和医学教育家。毕生致力于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培养了几代医药卫生科技人才。对中国传染病的防治研究成绩卓著,在几种中国常见的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学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总结了国内外传染病研究最新成就,主编了适合于中国国情的传染病学教材和参考书,是中国编著传染病教材的奠基者。

    王季午,1908年6月9日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他出身书香门第,但父亲参加科举仅中秀才,因此希望下代进洋学堂。王季午读的是洋书,中学、大学上的都是教会学校。兄弟4人,王季午排行最小。他自幼聪颖,读书成绩优异。童年时,慈母死于伤寒,姨母死于肺结核,自己多次患疟疾。一连串的遭遇促使他决心从医。少年时代,他目睹上海西藏路时疫医院的病人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情景和江南水乡血吸虫病人的惨状,发奋要成为一名济世救人的医生。1926年考入苏州东吴大学医预科。医预科课程十分繁重。仅基础课就有20多门,课本、讲授、做习题都是用英文。他对生物学、微积分、三角函数、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学等基础课程都学得十分扎实。他勤奋好学,仅用3年的时间就读完了4年的医预科课程,1929年考进北京协和医学院,于次年获东吴大学理学士学位。在协和医学院时,他的全部生活是在宿舍、实验室和病房里度过的。每逢临床病理讨论会,他都事先作好充分准备,把学过的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药理学等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在会上积极发言,认真记录。病房实习时写病史,做常规化验等,都细心认真,从不敷衍了事。1934年,他又以优异成绩在协和医学院毕业,获得美国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担任1年实习医师,3年住院医师和1年住院总医师。
, 百拇医药
    1940年协和医学院派他去美国图兰大学(Tukane Uni-versity)热带病与寄生虫学院为访问学者,追随原协和医学院教授C.E.Faust。王季午在该校协助讲授热带医学和进行学术交流。他的优秀学业成绩,精湛的医疗技术,很快得到图兰大学的赏识,他被授予“名誉讲师”之衔,1941年成为美国热带病学会会员。在美一年期间,考察访问了全美各有名的医学院校与热带病研究机构,如哈佛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耶鲁大学、纽约州立大学、芝加哥大学及其所属医学院,并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胡佛基金会(Hoover Foundation)鼠疫研究所研究蚤类生活史。了解了美国医学教育概况和科研动态。

    1941年,自美返国后,协和医学院和协和医院停办,他应邀担任贵阳医学院内科教授兼内科主任、附属医院院长、医学院教务长等职。抗战胜利后,王季午接受竺可桢校长的邀请,负责筹办浙江大学医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从1952年起,他担任院系调整后单独建校的浙江医学院(1998年成为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1960年浙江医学院改名为浙江医科大学后他任副校长、校长。又任内科学、传染病学一级教授、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等职务,1984年起任该校名誉校长。1954年以来,历任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寄生虫病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浙江分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华传染病杂志》总编辑,《浙江医学》、《浙医学报》主编等60多个职务。在这几年里,王季午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了20余篇具有相当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引起了医学界的重视。
, 百拇医药
    对中国常见传染病的研究作出贡献 王季午从读书时候起就养成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寻根究底,严谨踏实,一丝不苟的良好科学作风。他在协和医院实习期间,有些疾病的病原体,别人找不到,他却能找到。如要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和胸膜炎患者的胸水里找到结核杆菌,并不是一件易事。可是他不怕困难,不厌其烦,一次次地在一张张玻片内寻找,直到找到为止。他发现推血片快寻疟原虫时,将推片推到载玻片一端,并将推片一端略提起,使推片与载玻片之间角度变大,就可使比重较高的疟原虫集中于载玻片边缘,易于找到,从而提高检出疟原虫的阳性率。他勤奋好学的精神博得上级医师肯定和赞扬,称他为“活郭霍”(科赫,Koch)。

    30年代初期,黑热病的诊断是靠脾脏和骨髓穿刺寻找病原体,操作繁琐且有一定危险性。王季午根据黑热病病原体利杜体存在于体内各种含有网状内皮细胞的组织和器官的特点,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用穿刺周围肿大的淋巴结和检查人体周围血液巨细胞找到利杜体,创始了一种崭新的诊断方法。他在Chinese Medicak Journak(《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发表了题为The examination of bkood smears for Leish-mania donovani in kaka-azar patients(血涂片检查黑热病病人利杜体)的论文。当时治疗黑热病的特效药物尚未问世,他多次进行动物实验,论证了新斯锑波霜等药物有较好的疗效。他研究黑热病的成果多次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他在美国留学时,哈佛大学的美国同行称他为“Kaka-azar man”(研究黑热病有成就的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季午行政工作很多,社会活动繁忙,但从未中断学术研究。1952年他在浙江省临海地区发现一种黄疸出血性的流行病,便亲临现场,细心调查研究,综合流行学和临床资料,首先提出了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后来在尸体肾组织切片内找到了典型的钩端螺旋体,又从病人的血、尿和脑脊液中分离到此种病原体,并获得了纯培养,从而证实了钩端螺旋体病在浙江省的流行。此后,广东、四川以及全国各地陆续报道本病在各地区的流行。该病的证实以及直接从人体组织中找到和纯培养钩端螺旋体成功,在国内尚属首次。, http://www.100md.com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