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专家 > 专家风采 > 临床医学专家
编号:214183
林兆耆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0月12日 中国公众科技网
     林兆耆主编的《实用内科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大型内科综合性参考书,从1952年初版至1981年已发行第七版,是国内畅销的医学书籍,在香港、朝鲜、越南和东南亚也有一定影响。该书翔实实用,为读者所看重。1964年出版的《内科学》,也是由他主编,这是国内10多位著名教授共同参与编写和评阅的中国第一本高等医学院校教科书。此外,60年代初,他还主编过全国大型辞书《辞海》医学部分的内科学部分。从1960年~1965年,他创办并主编过《消化疾病文摘》期刊。从40年代初期起,他历任《中华医学杂志》的编委和常务编委。

    林兆耆以治学严谨、工作认真著称,为上海第一医学院树立了良好的学风。不论是撰写科学论文或参考书,他总是自己动手,反复修改;定稿后,还亲自誊写,极少让人代劳,连汉字简化、标点符号都力求符合规范。他的字迹工整,一丝不苟。修改下级的文章时,他同样认真负责。在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他重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但反对生搬硬套,强调要有自己的观点,要立足于本国现实情况,为广大病人服务,他的这种指导思想奠定了他的科研方向。40年代研究伤寒等细菌性传染病,50年代研究血吸虫病,60年代研究肝癌等恶性肿瘤,他的这些科研选题完全适应中国严重疾病构成的时代变化。1966年美国Bockus主编的大型胃肠病学第二版出版时,有人建议他组织人力将此书翻译成中文,他不赞同,认为这不是当务之急,精力和时间既然有限,就应该花在研究国内急需解决的问题上。
, http://www.100md.com
    林兆耆在上海医学院工作数十年,对培养人才和发展学科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卓有远见,早在40年代担任内科主任时,就看到要提高医疗、教学和科研质量,内科必须再分专业。因此,他有意识地培养专科医师,因材施教,有计划地妥善安排学习,很有成效。国内有名的专家如陶寿淇、李宗明、陈悦书、钟学礼、朱既明,刘约翰等教授均出于其门下。他与人为善,但对待学生的工作学习,却要求很严格。他曾告诫自己学医的子女:“你们要刻苦自学,独立思考,不能从我这里找到现成的窍门和捷径。”有一次他听说一位研究生每晚10点前睡觉,就对那位研究生说:“10点钟睡觉太早了,你年轻,身体好,晚上应该多读点书。”重庆医学院副院长李宗明教授认为自己的成就是与林教授的辛勤指导和严格要求分不开的。他曾回忆道:“我的第一篇学术论文《戊烷脒治疗中国黑热病之初步观察》是由林教授指导的,从设计、统计、分析到讨论,林教授都亲自过问,成文后的英文稿和中文稿,他又认真细致地帮助修改。所有这些对我后来的科研工作有着良好而深远的影响,也为我后来在学术上培养青年医师作出了榜样。他的刻苦认真的工作和学习态度给我的印象是深刻的,他是学生和下级医师的严师,许多人都在他的潜移默化中养成了一丝不苟的作风。”
, 百拇医药
    除本职工作外,林兆耆还担任过大量的社会工作,早年曾参加过中华自然科学社、中国文化教育协会,中英文化协会上海分会的领导工作。他一贯热心于中华医学会的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历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内科学会第二届主任委员以及中华医学会全国总会的常务理事1964年,他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77年被选为上海市政协委员。他办事有条有理,考虑问题出以公心,十分周到,主持会议,参加集体讨论或接待外宾时,他的发言总是主旨明确,语言流畅精练,中文和英文都讲得非常纯熟得体,为周围同志所敬服。

    林兆耆是一位正直爱国的医学家,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他的许多亲友出走国外,也有人极力怂恿他去国外行医,但都被他坚决拒绝了。50年代初,他曾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并担任第二医疗大队顾问。在美国发动细菌战时,他在很短的时间内赶写并出版了一本《急性传染病手册》,该书封面由陈毅题签。1957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党委动员大批教师职工去四川建立重庆医学院,他积极报名响应。除医学书刊外,他变卖了许多家具用物,准备随时搬迁。195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所谓“拔白旗”运动时,他遭到冲击,但他并不耿耿于怀。事后学院党委向他道歉,他说:“过去的事就让他过去吧!”
, http://www.100md.com
    文化大革命中林兆耆也受到迫害,此后身体一直不好,不能承担正常的业务工作,长期在家修养。但他从来不计较个人的恩怨,却为国家民族遭受空前浩劫而痛心。1987年他80岁生日的时候,他的老同事和几代学生100余人济济一堂在中山医院为他祝寿。当他看到学生们均已成长,他的事业后继有人,表现得特别欣慰和愉快。1972年后,他一直在家休养,由于长期卧床,并发感染,于1992年2月4日去世。

    (作者:朱无难)

    简历 1907年3月22日 出生于上海市。

    1920—1924年 在上海沪江大学附属中学学习。

    1924年9月—1925年6月 在上海沪江大学理学院学习。

    1925年9月—1928年6月 在上海圣约翰大学理学院学习,毕业时获理学士学位。

    1928年9月—1931年6月 在中央大学医学院(后改名上海医学院)学习,获医学士学位。

    1931年7月—1932年6月 任上海红十字会总医院内科助理住院医师。, 百拇医药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