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经典著作 > 针灸类 > 针灸大成 > 卷一
编号:215675
五邪举心为例图
http://www.100md.com theQi
     五行之道, 生我者休, 其气虚也。 居吾之后而来为邪, 故曰虚邪, 我生者相, 气方实也。 居吾人之前而来邪, 故曰实邪, 正邪则本经自病者也。

    何以言之, 假令心病, 中风得之为虚邪, 伤暑得之为正邪, 饮食劳倦得之实邪, 伤寒得之为微邪, 中湿得之贼邪。

    五十一难曰: 病有欲得温者, 有欲得寒者, 有欲得见人者, 有不欲得见人者。 而各不同, 病在何脏腑也。 然病欲得寒欲见人者, 病在腑也。

    病欲得温而不欲见人者, 病在脏也。 何以言之, 腑者阳也。 阳病欲得寒, 又欲见人, 脏者阴也。 阴病欲得温, 又欲闭户独处, 恶闻人声, 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五十二难曰: 腑脏发病, 根本等否, 然不等也何? 然脏病者, 正而不移。 其病不离其处, 腑病者, 仿佛贲向, 上下行流, 居处无常,故以此知脏腑根本不同也。
, http://www.100md.com
    五十五难曰: 病有积有聚, 何以别之? 然积者, 阴气也。 聚者, 阳气也。 故阴沉而伏, 阳浮而动, 气之所积名曰积, 气之所聚名曰聚。 故积者,五脏所生, 聚者, 六腑所成也。 积者, 阴气也。 其始发有常处, 其痛不离其部, 上下有所终始, 左右有所穷处, 聚者, 阳气也。 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 其痛无常处, 谓之聚, 故以是别知积聚也。

    五十六难曰: 五脏之积, 各有名乎, 以何月何日得之? 然肝之积, 名曰肥气。 (盛也)在左□下, 如覆杯, 有头足, 久不愈, 令人发欬逆□疟,连岁不已, 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何以言之, 肺病传于肝, 肝当传脾, 脾季夏适王, 王不受邪, 肝复欲还肺, 肺不肯受, 故留结为积,故知肥气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心之积曰伏梁, (伏而不动如梁木然)起脐上, 大如臂, 上至心下, 久不愈, 令人病烦心, 以秋庚辛日得之, 何以言之? 肾病传心,心当传肺, 肺以秋适王, 王不受邪, 心欲复还肾, 肾不肯受, 故留结为积, 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
, 百拇医药
    脾之积名曰痞气, (痞塞不通)在胃脘, 覆大如盘,久不愈, 令人四肢不收, 发黄疸, 饮食不为肌肤, 以冬壬癸日得之, 何以言之? 肝病传脾, 脾当传肾, 肾以冬适王, 王不受邪,脾复欲还肝, 肝不肯受, 故留结为积, 故知痞气以冬壬癸日得之。 肺之积名曰息贲, (或息或贲)在右□下, 覆大如桮, 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 喘欬, 发肺痈, 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 心病传肺, 肺当得肝, 肝以春适王, 王不受邪, 肺复欲还心, 心不肯受, 故留结为积, 故知息填以春甲乙日得之。

    肾之积名曰贲豚,(若豚之贲不常定也豚性躁故名之)发于少腹, 上至心下, 若豚状, 或上或下无时, 久不已, 令人喘逆, 骨痿少气, 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 脾病传肾,肾当传心, 以夏适王, 王不受邪, 肾复欲还脾, 脾不肯受, 故留为积, 故知贲豚, 以夏丙丁日得之, 此五积之要法也。

    五十九难曰: 狂癫之病, 何以别之? 然狂疾之始发, 少卧而不饥, 自高贤也。 自辨智也。 自倨贵也。 妄笑好歌乐, 妄行不休是也。 癫疾始发, 意不乐,僵仆直视, 其脉三部阴阳俱盛是也。
, 百拇医药
    六十难曰: 头心之病, 有厥痛, 有真痛, 何谓也? 然手三阳之脉, 受风寒, 伏留而不去者, 则名厥头痛, 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 其五脏气(邪气)相干, 名厥心痛, 其痛甚, 但在心, 手足青者, 即名真心痛, 其真头心痛者, 旦发夕死, 夕发旦死。

    六十一难曰: 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 闻而知之谓之圣, 问而知之谓之工。 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何谓也?

    然望而知之者, 望见其五色, 以知其病。 素问五脏生成篇云: 色见青如草, 滋黄如枳实, 黑如□, 素如衃血, 白如枯骨者。 皆死, 青如翠羽, 赤如鸡冠,黄如蟹腹, 白如豕膏, 黑如乌翎者, 皆生, 灵枢云: 青黑为痛, 黄赤为热白为寒。 又云: 赤色出于两颧, 大如拇指者, 病虽小愈, 必卒死, 黑色出于庭,(颜也)大如拇指, 必不病而卒。 又云: 诊血脉者多赤多热, 多青多痛多黑, 为久痹, 多黑多赤多青皆见者, 为寒热, 身痛, 面色微黄, 齿垢黄, 爪甲上黄,黄疸也。 又如验产妇面赤舌青, 母活子死, 面青舌赤, 沫出, 母死子活, 唇口俱青, 子母俱死之类也。 闻而知之者, 闻其五音, 以别其病。 四明陈氏曰:
, 百拇医药
    五脏有声, 而声有音, 肝声呼, 音应角, 调而直, 音声相应则病, 角乱则病在肝, 心声笑, 音应征, 和而长, 音声相应则无病, 微乱则病在心, 脾声歌,音应宫, 大而和, 音声相应则无病, 宫乱则病在脾, 肺声哭, 音应商, 轻而劲, 音声相应则无病, 商乱则病在肺, 肾声呻, 音应羽, 沈而深,音声相应则无病, 羽乱则病在肾。 问而知之者, 问其所欲五味, 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灵枢云: 五味入口, 各有所走, 各有所病, 酸走筋, 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 多食之令人渴, 辛走气, 多食之令入洞心, 辛与气俱行, 故辛入心而与汗俱出, 苦走骨, 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 多食之令人悗心,(悗音闷)推此则知, 问其所欲五味, 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也。 袁氏曰: 问其所欲五味中, 偏嗜偏多食之物, 则知脏气有偏胜偏绝之候也。 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 视其虚实, 以知其病, 病在何脏腑也。 诊寸口, 即第一难之义。 王氏之脉法赞曰: 脉有三部, 尺寸及关, 荣卫流行, 不失衡铨, 肾沉心洪,肺浮肝弦, 此自常经, 不失铢钱, 出入升降漏刻周旋, 水下二刻, 脉一周身, 旋复寸口, 虚实见焉。 经言以外知之曰圣, 以内知之曰神, 此之谓也。

    以外知之望闻, 以内知之问切也。 神微妙也。 圣通明也。,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