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经典著作 > 针灸类 > 针灸大成 > 卷五
编号:215720
内经补泻
http://www.100md.com theQi
     帝曰: 余闻刺法, 有余者泻之, 不足者补之。 岐伯曰: 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而补泻行焉。

    泻虚补实, 神去其室, 致邪失正, 真不可定, 粗之所败, 谓之天命,补虚泻实, 神归其室, 久塞其空, 谓之良工。

    凡用针者, 随而济之, 迎而夺之, 虚则实之, 满则泻之, 菀陈则除之, 邪盛则虚之,徐而疾则实, 疾而徐则虚, 言实与虚。 若有若无, 察后与先, 若存若亡, 为虚与实。

    若得若失, 虚实之要, 九针最妙, 补泻之时, 以针为之, 泻曰迎之, 必持内之,放而出之, 排阳得针, 邪气得泄, 按而引针, 是谓内温, 血不得散, 气不得出也。

    补曰随之, 随之之意。 若忘若行, 若按如蚊虻, 止如留还, 去如弦绝, 令左属右,其气故止, 外门已闭, 中气乃然, 必无留血, 必取诛之, 刺之而气不至, 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 乃去之, 勿复针。
, 百拇医药
    针有悬布天下者五: 一曰治神, 二曰知养身, 三曰知毒药, 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五脏血气之诊。 五法俱立, 各有所先, 今未世之刺也。 虚者实之, 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 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 和之者若响, 随之者若影, 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帝曰: 愿闻其道。 岐伯曰: 凡刺之真, 必先治神, 五脏已定, 九候已备,后乃存针, 众脉不见, 众凶弗闻, 外内相得, 无以形先, 可玩往来, 乃施于人。

    人有虚实, 五虚勿近, 五实勿远, 至其当发, 间不容睫, 手勤若务, 针耀而匀。

    静意视义, 观适之变, 是谓冥冥。 莫知其形, 见其乌乌, 见其稷稷, 从见其飞,不知其谁, 伏如横弩, 起而发机, 刺虚者须其实, 刺实者须其虚,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 浅深在志, 远近若一, 如临深渊, 手如握虎, 神无营于众物, 义无邪下,必正其神。

    用针之要, 易陈而难入, 粗守形, 上守神, 神乎神, 客在门, 未睹其疾,恶知其原, 刺之微, 在速迟, 粗守关, 上守机, 机之动, 不离其空, 空中之机,清净而微, 其来不可逢, 其往不可追, 知机之道者, 不可挂以发, 不知机道,扣之不发, 知其往来, 要与之期, 粗之闇乎妙哉, 工独有。 , 往者为逆,来者为顺。 明知逆顺, 正行无问, 迎而夺之, 恶得无虚, 随而济之, 恶得无实,迎之随之, 以意和之, 针道毕矣。 凡用针者, 虚则实之, 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 邪盛则虚之。 大要曰: 持针之道, 坚者为实, 正指直刺, 无针左右,神在秋毫, 属意病者, 审视血脉, 刺之无殆, 方刺之时, 必在悬阳, 及于两卫,神属勿去, 知病存亡, 血脉者, 在腧横居, 视之独登, 切之独坚。
, 百拇医药
    刺虚则实之者, 针下热也。 气实乃热也。 满则泄之者, 针下寒也; 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 邪盛则虚之者, 出针勿按也。 徐而疾则实者, 徐出针而疾按之也;

    疾而徐则虚者, 疾出针而徐按之也; 言实与虚者, 察血气多少也。 若有若无者,疾不可知也; 察后与先者, 知病先后也; 若存若亡者, 脉时有无也。 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也。 若得若失者, 离其法也。 虚实之要, 九针最妙者, 谓其各有所宜也。

    补泻之时者, 与气开阖相合也。 九针之名, 各不同形者, 针穷其所当补泻也。

    刺实其虚者, 留针阴气隆至, 乃去针也。 刺虚须其实者, 阳气隆至, 针下热,乃去针也。 经气已至, 慎守勿失者, 勿变更也。 浅深在志者, 知病之内外也。

    远近如一者, 浅深其候等也。 如临深渊者, 不敢堕也。 手如握虎者, 欲其壮也。
, http://www.100md.com
    神无营于众物者, 静志观病人, 无左右视也。 义无邪下者, 欲端以正也。 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 目制其神, 令气易行也。

    所谓易陈者, 易言也。 难入者, 难着于人也。 粗守形者, 守刺法也。 上守神者。

    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 可补泻也。 神客者, 正邪其会也。 神者, 正气也。 客者,邪气也。 在门者, 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 未睹其疾者, 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

    恶知其原者, 先知何经之病, 所取之处也。 刺之微在迟速者, 徐疾之意也。 粗守关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 上守机者, 知守气也。 机之动不离其空者,知气之虚实, 用针之徐疾也。 空中之机清净而微者, 针以得气, 密意守气勿失也。

    其来不可逢者, 气盛不可补也。 其往不可追者, 气虚不可泻也。 不可挂以发者,言气易失也。 扣之不发者, 言不知补泻之义, 血气已尽, 而气不下也。 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 要与之期者, 知气之可取之时也。 粗之闇者,冥冥不知气之微密也。 妙哉! 工独有之者, 尽知针意也。 往者为逆者, 言气之虚而小,小者逆也。 来者为顺者, 言形气之平, 平者顺也。 明知逆顺, 正行无问者,言知所取之处也。 迎而夺之者泻也。 随而济之者补也。 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 满则泄之者, 气口盛而当泻之也。 菀陈则除之者, 去血脉也。
, 百拇医药
    邪盛则虚之者, 言诸经有盛者, 皆泻其邪也。 徐而疾则实者, 言徐内而疾出也。

    疾而徐则虚者, 言疾内而徐出也。 言实与虚, 若有若无者, 言实者有气, 虚者无气也。

    察得与失, 若存若亡者, 言气之虚实, 补泻之先后, 察其气之已下与常有也。

    为虚与实, 若得若失者, 言补者□然若有得也。 泻者恍然若有失也。 是故工之用针也。

    知气之所在, 而守其门户, 明于调气补泻所在, 徐疾之义, 所取之处, 泻必用圆,切而转之, 其气乃行, 疾而徐出, 邪气乃出, 伸而逆之, 摇大其穴, 气出乃疾,补必用方, 外引其皮, 令当其门, 左引其枢, 右推其肤, 微旋而徐推之, 必端以正,安以静, 坚心无解, 欲微以留气, 而疾出之, 推其皮。 盖其外门, 神气乃存,用针之要, 无忘其神。
, 百拇医药
    泻必用方者, 以气方盛也。 以月方满也。 以日方温也。

    以身方定也。 以息方吸, 而内针, 乃复俟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 故曰泻补必用圆者, 圆者行也。 行者移也。 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 故圆与方非针也。

    泻实者, 气盛乃内针, 针与气俱内, 以开其门,如利其户。 针与气俱出, 精气不伤, 邪气乃下, 外门不闭, 以出其实, 摇大其道,如利其路。 是谓大泻, 必切而出, 大气乃屈, 持针勿置, 以定其意, 候呼内针,气出针入, 针孔四塞, 精无从出, 方实而疾出针, 气入针出, 热不得还,闭吸则内针, 无令气忤, 静以欠留, 无邪布, 吸则转针, 以得气为故, 候呼引针,呼尽乃出, 大气皆出, 故命曰泻。 扪而循之, 切而散之, 推而按之, 弹而努之,爪而下之, 通而取之, 外引其门, 以闭其神, 呼尽内针, 静以久留, 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 不知日暮, 其气已至, 适而自护, 候吸引针, 气不得出, 各在所处,推阖其门, 令神气存, 大气留止, 故命曰补。
, http://www.100md.com
    补泻勿失, 与天地一,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 浅深在志, 远近如一, 如临深渊, 手如握虎, 神无营于众物,持针之道, 欲端以正, 安以静, 先知虚实而行疾徐, 左手执骨, 右手循之,无与肉裹, 泻欲端以正, 补必闭肤, 辅针导气, 邪得淫洗, 真气得居。 帝曰:

    捍皮开腠理奈何? 岐伯曰: 因其分肉, 左别其肤, 微内而徐端之, 适神不散,邪气得出。

    知其气所在, 先得其道, 稀而疏之, 稍深以留, 故能徐入之, 大热在上,推而下之, 上者引而去之, 视先痛者, 常先取之, 大寒在外, 留而补之, 入于中者,从合泻之, 上气不足, 推而扬之, 下气不足, 积而从之, 寒入于中。

    夫实者, 气入也。 虚者, 气出也气实者, 热也。 气虚者, 寒也。 入实者, 推而行之,左手开针孔也。 入虚者, 右手闭针孔也。

, http://www.100md.com     形气不足, 病气有余, 是邪盛也。 急泻之, 形气有余, 病气不足, 此阴阳俱不足也。

    不可刺, 刺之则重不足, 不足则阴阳俱竭, 血气皆尽, 五脏空虚, 筋骨髓枯,老者绝灭, 壮者不复矣, 形气有余, 病气有余, 此谓阴阳俱有余也。 急泻其邪,调其虚实。 故曰: 有余者泻之, 不足者补之, 此之谓也。 故曰: 刺不知逆顺,真邪相搏, 满而补之, 则阴阳四溢, 肠胃充廓, 肝肺内□, 阴阳相错, 虚而泻之,则经络空虚, 血气枯竭, 肠胃聂辟, 皮肤薄着, 毛腠夭焦, 子知死期。 (□音嗔)

    凡用针之类, 在于调气, 气积于胃, 以通营卫, 各行其道, 宗气留于海, 其下者,经于气冲, 其直者, 走于息道, 故厥在于足, 宗气不下, 脉中之血, 流而不止,弗之大调, 弗能取之。

    散气可收, 聚气可布, 深居静处, 占神往来, 闭户塞牖,魂魄不散, 专意一神, 精气之分, 毋闻人声, 以收其精, 必一其神, 令志在针,浅而留之, 微而浮之, 以移其神, 气至乃休, 男内女外, 坚拒勿出, 谨守勿内,是谓得气。
, http://www.100md.com
    刺之而气不至, 无问其数, 刺之而气至, 乃去之, 勿复针, 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 各任其所为刺之, 要气至而有效, 效之信若风之吹云, 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用针者, 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 切而循之, 按而弹之, 视其应动者, 乃复取之。

    而下之六经调者, 谓之不病, 虽病谓之自己, 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

    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 令之不通, 视而泻之, 此所谓解结也。 上寒下热,先刺其顶太阳, 久留之, 已刺即熨顶与乃胛, 令热下合乃止, 此所谓推而上之者也。

    上热下寒, 视其脉虚而陷下于经者取之, 气下乃止, 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大热遍身,狂而妄见, 妄闻妄语, 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 虚者补之, 血而实者泻之, 因其偃卧,居其头前, 以两手四指侠按头动脉, 久持之, 卷而切推, 下至缺盆中而复止,如前热去乃止, 此所谓推而散之者也。
, 百拇医药
    帝曰: 余闻刺法言曰: 有余者泻之, 不足者补之, 何谓有余? 何谓不足? 岐伯曰:

    有余有五, 不足亦有五, 帝欲何问? 帝曰: 愿尽闻之。 岐伯曰: 神有有余, 有不足;

    气有有余, 有不足; 血有有余, 有不足; 形有有余; 有不足; 志有有余, 有不足。

    凡此十者, 其气不等也。 帝曰: 人有精气津液, 四肢九窍, 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 乃生百病。 百病之生, 皆有虚实。 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 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 皆生于五脏也。 夫心脏神, 肺脏气, 肝脏血, 脾脏肉, 肾脏志,而此成形, 志意通, 内连骨髓, 而成形五脏, 五脏之道, 皆出于经隧, 以行血气,血气不和, 百病乃变化而生, 是故守经隧焉。 帝曰: 神有余不足如何? 岐伯曰:

    神有余则笑不休, 神不足则悲, 血气未并, 五脏安定, 邪客于形, 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 故命曰神之微。 帝曰: 补泻奈何? 岐伯曰: 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穴,出血勿之深斥, 无中其大经, 神气乃平, 神不足者, 视其虚络, 按而致之, 刺而利之,无出其血, 无泄其气, 以通其经, 神气乃平。 帝曰: 刺微奈何? 岐伯曰: 按摩勿释,着针勿斥, 移气十不足, 神气乃得复。 帝曰: 气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
, http://www.100md.com
    气有余则喘嗽上气, 不足则息利, 少气, 血气未并, 五脏安定, 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 帝曰: 补泻奈何? 岐伯曰: 气有余则泻其经隧, 无伤其经, 无出其血,无泄其气, 不足则补其经隧, 无出其气。 帝曰: 刺微奈何? 岐伯曰: 按摩勿释,出针视之。 曰我将深之, 适人必革, 精气自伏, 邪气散乱, 无所休息, 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帝曰: 血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 血有余则怒, 不足则恐, 血未并,五脏安定, 经络水溢则经有留血。 帝曰: 补泻奈何? 岐伯曰: 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 不足则补其虚经, 内针其脉中久留, 而视脉大, 疾出其针, 无令血泄。 帝曰:

    刺留血奈何? 岐伯曰: 视其血络, 刺出其血, 无令恶血得入于经, 以成其疾。 帝曰:

    形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 形有余则腹胀, 泾溲不利, 不足则四肢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 肌肉蠕动。 命曰: 微风。 帝曰: 补泻奈何? 岐伯曰:

    形有余则泻其阳经, 不足则补其阳络。 帝曰: 刺微奈何? 岐伯曰: 取分肉间,无中其经, 无伤其络, 卫气得复, 邪气乃索。 帝曰: 志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

    志有余则腹胀餮泄, 不足则厥, 血气未并, 五脏安定, 骨节有动。 帝曰: 补泻奈何?

    岐伯曰: 志有余则泻然骨之前出血, 不足则补其复溜。 帝曰: 刺未并奈何? 岐伯曰:

    即取之, 无中其经, 邪乃立虚。

    血清气滑, 疾泻之则气易竭, 血浊气濇,疾泻之则经可通。 (蠕音然),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