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学版 > 药学理论 > 动物知识
编号:219409
猫的耳斑和猪的条纹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0月15日 中国科学院
猫的耳斑和猪的条纹(多图)
猫的耳斑和猪的条纹(多图)
猫的耳斑和猪的条纹(多图)
猫的耳斑和猪的条纹(多图)

     杨龢之

    在自然界中,生物必需具备最适合生存的体态。例如动物体型过重,会影响猎食或逃避天敌的速度;体型过小,又可能因表面积和体积的比例过大,造成散热过快,不利於保持体温(特别是寒带地区)。又如在体色方面常有保护色、警戒色等特殊颜色,这些性状对其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某个物种一旦为人类驯养,这些在天择上的优势品质未必都能保持下来,人类往往刻意选取某些特殊性状加以繁殖。而这些人择检选的特征若出现在自然界,极可能反而是不利于生存的,例如体型笨重的猪、毛色雪白的兔、短腿突眼的北京狗等。总之,人择的要求标准是根据饲养者的需要或喜好而定订的,不符此标准的性状就可能遭淘汰。这是普通常识,无庸赘述。

    不过,却有两个特殊的现象颇为奇特。第一是家猫,所有野生的猫科动物,耳后大多都有一块白斑,其外通常环绕一圈黑毛,使白色部分更为明显,这可能是在休息时,不希望被其他动物打扰的一种警戒色。例外的只有身无斑纹的狮子和美洲狮,而狮子耳后虽没有明显的白斑,但也是中间特别淡,外圈颜色较深。所以严格说来不算是特殊的例外。

    耳后白斑既是猫科动物共有的特征,家猫的祖先当然也一定有的。但是,现在不管哪个品种的家猫,却都没有这种白斑,这实在没道理。当然,也有部分品种是观赏用的,可能刻意选择其毛色,耳后白斑被淘汰掉情有可原,但养猫的最初目的应该是为了抓老鼠,毛色并不重要。事实上直到今天,仍有许多家猫除了没有耳班之外,颜色几乎就和石虎之类的小型猫类一模一样,很明显的那是被人择掉的。那两块白斑绝不妨碍猫的补鼠功能,人类有什么理由淘汰此一猫科动物特有的性状呢?

    猫的驯化可能始于埃及,往后再扩展及於全世界,或许耳斑在初驯化时莫名其妙地就不见了,所以全世界的家猫都一脉相承,若是这样还说得过去。但另一个问题—猪,就让人更难以理解了。

    所有野猪在初生时,身上都有纵向黄黑相间条纹的胎毛,这是为了适应草丛环境的一种保护色,长大之后这些条纹自然消失。可是人类驯养的家猪,幼年时却都没有这一性状。养猪通常是为了肉食,颜色如何与饲养目的关系不大,而且就算不喜欢那些条纹,当小猪稍长大也就不见了,对大猪的毛色并没有任何影响。

    即或某些族群所驯养的野猪,其幼态条纹正好因基因突变而消失,或者特别不喜欢这种性状,因而刻意加以人择淘汰。可是养猪的民族不少,猪应当是在不同地域分别驯化的,却为什么所有家猪都不约而同的不再具有此一性状了呢?

    对这两个问题百思不解,特想请教各位?,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