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果实类 > 疾藜(蒺藜)
编号:219831
究竟谁叫“白蒺藜”──答读者问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0月3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842期
     近期,本报药师周刊曾登载了《沙苑子的传说》一文,文中谈到唐肃宗即位时,将陕西沙苑产的“白蒺藜”赐名叫做沙苑子,“沙苑子”由此而得名。北京医科专修学院的在校学生王明珠对此表示不解,他说《中药学》(上海科技出版社发行)教科书上的“白蒺藜”是刺蒺藜的别名,而非沙苑子。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临床中药教研室主任常章富教授。

    常章富教授说,本报登载的这个传说是有一定文献依据的,在古代,刺蒺藜与沙苑子确实曾同用“白蒺藜”一名,但是追溯二者的用药历史,还是可以将其区分的:

    从本草记载来看,刺蒺藜先于沙苑子出现,它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但当时并不叫作“刺蒺藜”或“白蒺藜”,而是以“蒺藜子”命名,别名旁通、屈人、止行、材羽、升推等等。直至《名医别录》中才始见以“即藜”和“茨”之名收载,后世李时珍注解:即(蒺),疾也;藜,利也;茨,刺也。其刺伤人,甚疾而利也。这大概就是“刺蒺藜”之名的初始。到了唐朝初年,甄权所著《药性论》中才开始将蒺藜子称为“白蒺藜子”,之所以称之为“白蒺藜”,后人道,因其呈黄白色而得名。至此,所谓“白蒺藜”是指刺蒺藜,而非沙苑子。
, http://www.100md.com
    到了宋代,苏颂《图经本草》曰:古方云蒺藜子皆用有刺者,治风明目最良……类白色,类军家铁蒺藜,故名(军家铁蒺藜:古代打仗时用的一种三角四刺儿的铁器,扔在路上用以防御敌人。)。同时称:又有一种白蒺藜,今生同州沙苑,牧马草地最多,而近道亦有之,绿叶细蔓,绵布沙上,七月开花黄紫色,如豌豆花而小,九月结实作荚子,便可采。其实味甘而微腥,褐绿色……今人多用。后者所谓白蒺藜就是今天的沙苑子,每以白蒺藜、同州白蒺藜、沙苑白蒺藜、沙苑蒺藜、潼蒺藜、沙蒺藜等名称见载于诸家本草。从此开始,本草就有了两种白蒺藜的记载。

    就产地而言,带刺的刺蒺藜遍地可见,生于荒丘、田边、路旁及河边草丛中,分布于全国各地,长江以北最为普遍。不带刺的沙苑子分布于内蒙古和东北、西北地区,主产于陕西、山西,以陕西同州(即今天的大荔县,古为同州府所在地)沙苑地区产者为地道药材。

    就二者药材性状而言亦大有不同:刺蒺藜果实表面有纵棱及多数小刺,并有对称的长刺和短刺各1对,质坚硬。李时珍曰:刺蒺藜状如赤根菜子及细菱,三角四刺实有仁。故今人又称之为三角蒺藜、硬疾藜、蒺骨子等等。而沙苑子种子表面呈灰褐色或绿褐色,光滑无刺。李时珍谓:白蒺藜结荚长寸许,内子大如脂麻,状如羊肾而带绿色,今人谓之沙苑蒺藜……。
, 百拇医药
    从现代科学分类来看,刺蒺藜与沙苑子更是两种不同的植物:刺蒺藜为蒺藜科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蒺藜的果实;沙苑子则是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扁茎黄芪的成熟种子。

    中医学认为:刺蒺藜性微温,味辛、苦,入肝经,功能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可用于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闭乳痈、目赤翳障、风疹瘙痒等症。沙苑子味甘,性温,入肝、肾经,有补肾固精、养肝明目、润肤嫩肤、强腰健骨等功用,可用于护肤美颜及治疗肾虚腰痛、阳萎遗精、头晕目眩、白带过多、视力减退诸病症。

    此外,常教授介绍说,近代在山东地区还有一种白蒺藜,它是藜科西伯利亚滨藜的果实,由于其刺较软,故又名“软蒺藜”。

    常教授最后指出,目前2000版药典中已将刺蒺藜与沙苑子明确区分并分载,所以建议医务工作者规范中药名称,在著作、处方及其他方面均使用“刺蒺藜”和“沙苑子”

    这一规范称谓,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http://www.100md.com(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