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220699
名药降价 命运难测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1月3日 央视国际
     百服宁、必理通、泰诺林、散利痛……这些居家常用的解热镇痛药,价格即将猛降八成,但别开心得太早,它们也可能因为“太过便宜”无利可图,面临淡出市场的命运。

    国家计委去年12月发出《关于公布383种药品价格的通知》。

    根据《通知》,383种药品降价从16日起陆续实施。其中“对乙酰氨基酚片”(扑热息痛),合资品牌要降到与国内品牌(通过GMP的药厂)一样的水平,每盒(0.5克10片装,下同)的最高限价为1.8元,具体价格各省市可上下浮动5%。

    “扑热息痛”是世界头号解热镇痛药,此次涉及的合资品牌包括百服宁、泰诺林、必理通、散利痛等,都是“家庭药箱”的常备药品,此前它们每盒的价格为7.5元到10元,今番降至1.8元,最高降幅达80%。

    常用药大降价,对市民来说无疑是好消息。有资料显示,“扑热息痛”类药物,占了非处方药市场的四成以上,其中合资品牌又占去半壁江山。业内估算,此次降价,至少有10多亿元销售额的“让利”。但问题是,这种降价能否贯彻?好些业内人士担心,降价后相关的品牌将“无利可图”,甚至会撤出货架!
, 百拇医药
    据称,“扑热息痛”早已过了专利期,过去虽然每盒可卖七八元,但利润率不可能达到50%,现在一下降八成,一些厂家无法承受。因此,即便是畅销药(如百服宁等),降价后也成了合资药厂的“鸡肋”:要么是无法承受降价水平,放弃市场(据广州市医药公司人士说,他们已做好从医院和药店回收库存药品的准备);要么不再做广告推广,只采取“自然销售”的方法,能卖多少算多少。

    降价药品因“无利可图”,被一些医商抛弃,造成药店、医院“无端缺货”,这种情况已屡见不鲜。

    据悉,到14日晚为止,对几种药的处理,其生产企业如中美上海施贵宝、上海强生、中美史克和上海罗氏等的高层仍在紧急磋商。

    但专家也指出,市场上并非没有可用的替代产品。如广东一家GMP药厂生产的“对乙酰氨基酚片”,在降价之前已是每盒1.5元。据药店营业员们说,由于有价格优势,此前也有不错的销量。
, 百拇医药
    药品市场告别“重洋轻土”

    又讯 记者汪令来述评:“扑热息痛”降价,只不过是此次国家计委降价383种药品的一种。业内人士的一种共同观点是,越来越多药品的大幅降价,可能带动整个医药市场产生变化,药品降价正在扮演“医药市场改革”推动者的角色。

    首先,降药价使医药分销中的“重洋轻土”没了市场。此次国家计委发布的药品最高零售价中,最明显的变化是进口或合资药企产品的“超国民待遇”被取消了。以前,某药品虽然过了专利保护期,但由这项专利生产的进口药或合资药,仍在国内享受着价格数倍乃至数十倍于国产同类药的“待遇”。这样一来,这些药品在市场分销过程中,便有极大的利润空间,去“打通”医院和医药销售系统。但“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的结果是普通百姓用药费用居高不下。而现在,除了原创药外,进口或合资药的价格与国内通过GMP的药厂产品价格“一视同仁”。

    其次,挤压流通水分,“因利导向”做大做强医药商业。包括进口药、合资药、国产药价格的大幅降低,使医药流通的利润也变得越来越薄。如果说在只有少数药品价格下调时,一些中小型药商还可以搞点“缺货”手法的话,当越来越多的药品降价时,他们就不得不考虑自己的经营成本、经营方式了:要么被淘汰出局,要么通过管理不断降低经营成本,要么做大做强,迎接2003年即接进入国内医药分销领域的国际巨头的挑战。

    最后,淘汰小药厂,杜绝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国家药监局局长郑筱萸上周末在广州的一次演讲时提出,目前老百姓最痛恨的是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很大程度上与目前我国医药生产供过于求有关。这一方面通过GMP认证,“卡”掉一部分小企业;另一方面,就是药品降价。降药价的好处是,让一些以前以低价格“活得很好”的小药企产品,在质量好得多、但价格也低了很多的合资药、GMP药面前败下阵来,最终被“踢”出市场。(三九健康网),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