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221456
古朴神奇 无限生机 黄汉儒谈壮医学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1月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845期
     在早些时候召开的《壮医理论的发掘整理与临床实验研究》鉴定会上,专家们认为壮医药理论已基本形成,壮医药从此可称为“壮医学”,这是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壮医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记者借此机会访问了领导完成这项课题的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首任所长、广西民族医药协会会长黄汉儒主任医师。

    谈到对壮医药的研究,黄汉儒首先讲起了自己的经历。黄汉儒1943年出生于广西忻城县的一个壮族家庭,1965年广西中医学院毕业后,到广西罗城仫佬族人民医院从事临床13年,1979年考上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师从著名医史学家马继兴、余瀛鳌,获医学硕士学位。1982年毕业时,导师欲留他在京工作,黄汉儒想搞民族医药研究,就毅然回到家乡广西,在广西中医学院医史文献研究室重点搞壮医药医史研究,1984年筹备成立了壮医药研究室和壮医药门诊部。1984年9月黄汉儒参加在内蒙古举行的全国第一次民族医药工作会议后,立即向区卫生厅、民委汇报和申请,在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前夕,建立了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1986年成立广西民族医药协会等,担任研究所所长和民族医药协会会长等职务,从此踏上了壮医药的发掘研究整理之路。
, 百拇医药
    黄汉儒说,壮族人口众多,壮乡山清水秀,资源丰富,但历史上曾山岚瘴气弥漫、恶虫猛兽猖獗,千百年来壮族人民为了生存繁衍和健康延寿,同恶劣自然环境和各种伤痛作顽强斗争,创造了神奇的壮医药文化。壮医药早在先秦时期已有内服外洗、熏蒸敷贴、药刮等多种疗法,唐宋时已具有多层次结构和内容,后经历代专业、专科壮医整理提高而不断丰富。作为祖国传统医药宝库重要组成部分的壮族医药,因为没有本民族的通行文字,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一直只能以师传授受、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给壮医的发掘、整理带来了困难,大量药方、诊疗技法散落民间,濒临失传。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和广西少数民族医药古籍整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开展大规模普查、挖掘和整理,撰写了大量的壮医药论文和专著,1998年、2000年由黄汉儒主编的《壮族医药史》、《中国壮医学》的出版,填补了壮医史学上的空白,奠定了壮医学的理论基础。

    谈起壮医药,黄汉儒如数家珍,向记者介绍了这门神奇而悠久的民族医学。

    一、阴阳三气、三道两路和毒虚致病论
, 百拇医药
    壮族先民较早就有了阴阳的概念,与中原汉文化的交流也使阴阳的概念被广泛用于解释大自然和人体的生理病理,壮医认为大自然和人体的各种变化,都是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平衡、阴阳转化的反应和结果。阴阳为本、三气同步是壮医的天人自然观。天地人三气同步学说,认为人为万物之灵,人气与不断变化的天地之气相通。人体内的上中下三部,也是同步运行,制约化生,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等共同组成了人体的适应与防卫能力。壮医的生理病理观认为,内脏气血骨肉是构成人体的主要物质,三道(谷道、水道、气道)通畅,调节有度,人体之气就能与天地之气协调平衡,否则疾病由生。二路(龙路与火路)是维持人体生机和反映疾病动态的两条重要内封闭通路。

    由于壮族地区环境气候的特殊,壮医药对因毒致病、毒药和解毒药的认识较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壮医的病因论——毒虚致病论。毒邪伤正,阻滞“三道”、“两路”,使三气不能同步而发病;正虚使运化和防卫能力减弱,容易招致外界邪毒侵袭,出现毒虚并存。

    二、目诊、甲诊使壮医诊断独具特色
, http://www.100md.com
    壮医对疾病的诊察是在一定的原则下,按一定程序进行的,要整体诊察、数诊合参,全面诊查、突出重点和循序诊查、综合判断。壮医诊法主要有望、目、舌、甲、指、耳、闻、脉、腹、按、探病诊法、表里反应诊法等,这些诊法简单、独特、快捷、实用,在壮族地区被广泛使用。

    重视目诊、甲诊是壮医的重要特色。壮医对眼睛极为重视,认为这是天地人三气的精华所在,人体脏腑之精上注于目,所以眼睛能反映百病,目诊可以确诊疾病,推测预后,判断死亡。人体内的脏腑气血,三道、两路、“巧坞(头脑)”功能等,都可以通过目诊而获得准确的信息。老一辈壮医主要是通过肉眼观察患者眼睛的神采、色泽、灵活度、润涩、视力、脉络等诊断疾病,以后历代有所总结发展和提高,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的壮医目诊法。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壮医目诊专家黄老五副主任医师,在继承前辈目诊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并借助现代放大镜技术,把壮医目诊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数倍放大镜下,他可以通过观察眼睛巩膜的色泽、形态以及眼睛上脉络的细微变化,来判断疾病的病位,辨别疾病的病因病性并作出预后诊断。初步的整理研究观察表明:人体不同器官、不同组织、不同部位的病变,都可以在白睛(巩膜)上有特定的讯号反映区;同一器官、组织的不同疾病,在反映区上可有不同的变异讯号,可据以判断疾病的新旧轻重。他把目诊的规律概括为:着色深浅判新久,弯曲频率别轻重,脉络混浊有湿毒,脉络散乱为风毒,脉络近瞳属于火,脉络靠边属于寒,黑斑属瘀蓝为虫,目诊仔细辨分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已将壮医目诊列为重点科研课题,以期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阐明壮医目诊的原理并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
, 百拇医药
    甲诊主要观察指甲的颜色、质地、甲尖、甲襞、月痕等,要对28种甲象进行仔细辨别,以了解毒之轻重、气血精微盈亏、脏腑骨肉状态功能等,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壮医的其他诊法,也具有一定的特色。如农氏腹诊法,尤适于诊断妇科疾病,它以脐部为中心划“十”字进行定位,按压脐部观察脐部及其周围血脉跳动节律、强弱及浮沉。

    那些造诣较深的老壮医,往往掌握多种诊断手段和方法,在临床上合参运用,得心应手。壮医基于天地人三气同步和人体也是小天地的认识,将人体与外界相通的一些器官如眼、耳、鼻、口、舌等,视为人体各部位的缩影,在疾病诊断上具有特殊的定性定位和预后价值,验之临床,往往也颇为准确,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黄汉儒说,壮医诊断也要辨病和辨证,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但以辨病为主。壮医病名有百种之多,重辨痧、瘴、蛊、毒、风、湿六大类,常见谷道病、气道病、水道病、龙路病、火路病等。壮医也有“证”的概念,但重在辨阴证与阳证。因为壮医以辨病为主,所以主张专病专药,证变了也不一定变更治则和方药,这与中医有所不同。
, 百拇医药
    三、调气、解毒、补虚治则和独特疗法

    根据壮医对病因病机和常见疾病的认识,所以壮医的治疗原则主要是调气、解毒、补虚。调气,即通过各种具体的治疗方法(多用针灸、刺血、拔罐、引舞、气功等非药物疗法),调节、激发和通畅人体之气,使之与天地之气保持三同步。气病的疼痛、功能障碍性疾病,一般通过调气即可恢复正常。解毒要通过药物来达到目的,有些毒在人体内可以化解,有些要通过“三道”来清除,用于治疗毒病的红肿热痛、溃烂、肿瘤、疮疖、黄疸、血液病等急性炎症、器官组织的器质性病变以及同时出现的功能改变。以虚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见于慢性病、老年病或邪毒祛除之后的恢复期内,治疗上以补虚为首务。壮医补虚重视食疗和动物药,除用参、芪外,多配以血肉有情之品,如小羊肉、麻雀肉、蛇肉等。另外壮医强调有病早治,无病早防。

    壮医的治疗方法丰富独特,其内治法多用3~5味鲜壮药水煎或榨汁内服,或用膏、丹、丸、散或泡酒服用,辨病为主,专方专药,对因、对症治疗。外治法是壮医的主要手段和有效治法之一,深受壮族人民和国家重视,是重点挖掘整理的壮医药内容。药物外治可敷贴、熏洗、佩挂,非药物外治可针刺、刮捏、火灸等,有些是药物和非药物外治的综合运用,如药线点灸等。黄汉儒说:“壮医治疗方法现在研究得比较深的是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和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我们对这两种疗法的机理进行了长期的实验观察。”这两项研究曾分别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卫生进步二等奖和广西卫生厅科技卫生进步三等奖,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常用疗法还有针法、灸法、刮法、药物熏蒸、熏洗、佩药、药锤、敷贴、点穴、滚蛋、药物竹罐疗法、浴足、热熨、经筋治疗等。

    说到这里,黄汉儒感叹到:“我们通过对壮医药的发掘、研究和整理,感到它的内容太丰富了!”他说,今后他们将进一步加强临床科研和壮医药对重大疾病的防治研究,科学合理地开发壮医药产品,重视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等,使悠久神奇的壮医学彰显无限生机。, http://www.100md.com(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