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根茎类 > 高良姜
编号:221724
高 良 姜 Gaoliangjiang
http://www.100md.com 浙江中医学院
     本品为较常用中药, 商品主要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茎。

    

[历史]



    高良姜始载于《名医别录》, 列为中品。因出于高良郡 (今广东省湛江地区的茂名市一带) 故名。《图经本草》载:"春生茎叶如姜苗而大, 高一、二尺许,花红紫色如山姜"。《证类本草》的詹州高良姜、雷州高良姜与《本草纲目》高良姜的插图虽不太一致, 但与山姜属植物(Alpinia)大体相符。

    

[原植物]



    高良姜 别名: 良姜小良姜(广东、广西)。

    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姜科 Zingiberaceae

, 百拇医药
    [点击上图放大]
多年生草本, 高30~120cm。根茎圆柱形, 直径1~1.5cm, 有节,节处具环形膜质鳞片,节上生根, 芳香。叶二列, 无柄或近无柄, 叶线状披针形, 长15~30cm, 宽1.5~2cm, 先端渐尖或近尾状, 基部渐窄, 全缘或具不明显的疏钝齿。叶鞘开放, 抱茎, 边缘膜质; 叶舌长可达3cm, 挺直, 膜质, 渐尖, 棕色。花成稠密的圆锥形总状花序, 顶生,直立或略弯, 长5~15cm, 花序轴黄棕色, 被短柔毛; 花萼筒状, 长7~14mm, 先端不规则3浅裂,外面被短毛; 花冠白色或淡红色, 花冠管漏斗状, 长约1cm, 花冠裂片3,长圆形,外面被短柔毛,唇瓣长圆状卵形, 浅红色, 中部具紫红色条纹,长2~2.5cm; 侧生退化雄蕊锥状;发育雄蕊1, 长约1.6cm, 插生在花冠管喉部上方,花丝线形, 药隔叉无附属体; 子房下位, 卵圆形, 被短毛, 3室, 花柱细长, 被疏毛, 柱头稍膨大, 2唇形, 棕色, 具缘毛。果为不开裂的蒴果, 球形, 直径约1.2cm, 被绒毛, 熟时桔红色。种子具干燥假种皮, 有钝棱角, 棕色。花期4~10月, 果期9~11月。
, 百拇医药
    生于路旁、山坡草地或灌丛中。

    分布于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

    

[采制]



    栽培品多在夏秋间挖取4~6年生的根茎, (此时收采可得干品30~40%), 洗净,除去地上茎及须根, 剥去残留鳞片, 横切成长5~7cm的段节, 晒干。野生的多在5月以前采挖, 此时雨量少, 易于干燥。收购鲜品时,则将1~2年生的嫩根切下留作种苗;种子繁殖约需7~8年始能收获。

    

[药材及产销]



    高良姜Rhizoma Alpiniae 主产广东湛江地区(徐闻、海康), 海南(陵水、儋县、屯昌), 惠阳地区(东莞), 次为广西(陆川、博白),此外台湾及云南亦有栽培。销全国及国外。除药用外, 大量用作调味料。
, 百拇医药
    

[化学成份]



    根茎含黄酮类成分: 高良姜素(Galangin)、高良姜素-3-甲醚、山柰素(Kaempferide)、山柰酚(Kaempferol)、 槲皮素(Quercetin)、槲皮素-3-甲醚、异鼠李素(Isorhamnetin)。挥发油0.5~1.5%, 油中主要成分为桉油精(Cineole)、桂皮酸甲酯、α-蒎烯、丁香油酚及辛辣油样树脂高良姜酚(Galangol)。此外尚含鞣质、脂肪、淀粉等。

    

[药材鉴别]


, 百拇医药
    [点击上图放大]


    性状鉴别


    [点击上图放大]
根茎呈圆柱形, 多弯曲, 有分枝, 长5~9cm, 直径1~1.5cm。表面棕红色至暗褐色, 具灰棕色波状环节, 节间长0.5~1cm,可见细密的纵皱纹; 下侧有圆形根痕。质坚韧, 不易折断, 断面纤维性, 灰棕色至红棕色, 中心有环纹,中柱约占直径的1/3。气芳香, 味辛辣。
, 百拇医药
    以分枝少、色红棕、气味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茎(直径1cm)横切面: 表皮为1~2列薄壁细胞。皮层薄壁组织中有外韧型叶迹维管束散在。内皮层明显。中柱具外韧型维管束, 木质部有导管3~6个,维管束鞘纤维的壁厚, 层纹明显, 胞腔细小, 纹孔明显。薄壁细胞内含淀粉粒; 薄壁细胞间有较多的分泌细胞, 内含黄色油滴或红棕色树脂状物。

, 百拇医药
    [点击上图放大]


    [点击上图放大]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1g, 加乙醚10ml, 浸渍15分钟, 时时振摇, 过滤。滤液挥干后,得芳香辛辣的黄色油状物, 加浓硫酸1滴与香草醛结晶一粒, 即显紫红色。
, 百拇医药
    2.取本品粉末1g, 加95%乙醇浸泡30分钟, 过滤。取滤液1滴, 滴于滤纸上,氨熏后应显黄色; 挥去氨后颜色变浅, 喷以1%三氯化铝试液, 置荧光灯下观察,应显黄绿色荧光。

    

[性味及功效]



    味辛, 性温。有温胃、散寒、行气、止痛的功能。用于脘腹寒痛、胃寒吐泻、消积食滞、消化不良。用量2.5~6g。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高良姜水煎剂低浓度对豚鼠离体肠管有兴奋作用, 高浓度则呈抑制作用。

    2.体外实验表明高良姜对炭疽杆菌、α及β-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假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革兰氏阳性嗜气菌皆有抗菌作用。对人型结核杆菌也有抑制作用。
, 百拇医药
    3.高良姜酊剂在临床上用作驱风剂,卷入烟中可治卡他性鼻炎。

    

[附注]



    [点击上图放大]
1.大高良姜Alpinia galanga (L.) Swartz 。其果实称红豆寇或红叩,根茎在云南等地亦有作高良姜药用, 其根茎较高良姜粗大故称为大高良姜, 但所含挥发油较少,香气较淡, 药材质量较差。历史上亦曾作高良姜用, 如《图经本草》在红豆寇条说:"其苗如芦, 高一、二尺, 叶似姜, 花作穗......结实如豆而红,即高良姜子"。不过《图经本草》、《开宝本草》、《证类本草》、《本草品汇精要》都把红豆寇与高良姜分开而《本草纲目》则将红豆寇并入高良姜条。清代吴其浚虽疑之,但其《植物名实图考》的高良姜图仍依云南所得实物大高良姜而绘。

, 百拇医药
    [点击上图放大]
大高良姜根茎直径1.5~3cm, 表面淡棕红色, 气味较淡。显微镜下观察,其中柱纤维束纤维的壁较薄, 胞腔较大, 纹孔不明显, 薄壁细胞间分泌细胞比高良姜稀疏。


    [点击上图放大]


    理化鉴别方法按高良姜(1)法进行试验, 大高良姜则显棕色或黄绿色。按(2)法进行,大高良姜无萤光反应。又镁粉反应则高良姜显深红色或酱红色,而大高良姜则显褐色或棕色。

    大高良姜挥发油含量为0.3~0.5%(云南及广西药检所资料)。挥发油中含桂皮酸甲酯48%、桉油精20~30%、樟脑等。

    大高良姜石油醚提取物对家兔有较好的祛痰作用,使支气管分泌增加,挥发性部分能直接刺激支气管腺,而非挥发部分则通过胃粘膜的反射产生作用。

    2.山姜属我国约有30种,已知20余种可供药用;在两广、云南、四川等地发现曾有多种本属植物混入高良姜中使用。,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