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根茎类 > 白附子
编号:221817
白附子 Baifuzi
http://www.100md.com 浙江中医学院
     本品为常用中药。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脚莲的块茎。

    

[历史]



    白附子之名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下品,并称"生蜀郡,三月采"。苏恭曰:"本出高丽,今出凉州(今甘肃武威)以西,形似天雄,本经出蜀郡今不复有"。李珣曰:"徐表南州异物记云,生东海、新罗国及辽东,苗与附子相似"。而李时珍曰:"根正如草乌头之小者,长寸许,干者皱纹有节"。由此可知历代本草记述之白附子,应为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即今药材称之关白附。禹白附作为白附子入药,在历代本草中未见有明确记载,但近代多数地区均以独脚莲作白附子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以白附子(禹白附)之名收载。

    

[原植物]



    独脚莲 别名:白附子(通称),牛奶白附、疗毒豆(东北),红南星、麻芋子(陕西、甘肃)。
, http://www.100md.com
    Typhonium giganteum Engl. [T. giraldii(Baroni) Engl.]--天南星科Araceae


    [点击上图放大]
多年生草本。块茎卵形、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5cm。叶基生,通常1~2年生的只有一叶,3~4年生的有3~4叶;叶柄肥大肉质,半圆形,长20~40cm;叶片大,戟状箭形或卵状宽椭圆形,长10 ~40cm,宽7~30cm,先端渐尖,基部箭形,全缘或略呈波状,侧脉6~10对,伸至边缘连成网状。花梗从块茎处生出,肥厚,圆柱形,内侧稍扁平,长8~15cm,绿色,常带紫色纵条斑点;肉穗花序顶生,佛焰苞长10 ~15cm,上部展形,先端渐尖,下部筒状,长4~5cm;肉穗花几无梗,长8~10cm,顶端具圆柱状附属器,紫色,长约5cm,直立,基部无柄,先端钝,花雌雄同株;雄花部分在上,长约1.5cm,雄花无柄,花药2,药室卵圆形,顶孔开裂;中部长约2.5cm处着生中性花,中部上段之中性花棒状,中部下段中性花为钻形;雌花部分在下,长约1.5cm;子房圆柱形,顶端近六角形,1室,通常具2~3个基生胚珠。浆果红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 http://www.100md.com
    生于林下或山涧阴湿地。也有栽培。

    野生于河北、山东、山西、湖南、陕西、甘肃、宁夏、四川、西藏等省区;此外吉林、辽宁、河南、山东、江苏、湖北、广东、广西等省区有栽培。

    

[采制]



    每年9~10月间采挖,挖取块茎,除去残茎及须根,撞去或用竹刀削去外皮,也有不去皮的,晒干。四川多不去皮,斜切成片,用姜片浸蒸,再晒干。

    

[药材及产销]



    白附子 Rhizoma Typhonii gigantei 主产河南禹县、长葛,甘肃天水、武都,湖北等地;此外山西、河北、四川、陕西等地也产。除自产自销外,也销外省市。

    

[化学成份]


, http://www.100md.com
    块茎含β-谷甾醇及β-谷甾醇-D-葡萄糖甙、dl-肌醇、蔗糖、可能尚有皂甙。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 百拇医药
    [点击上图放大]
块茎呈卵圆形或椭圆形,长2~5cm,直径1~3cm,顶端残留茎痕或芽痕。表面白色或淡黄色,略平滑,有环纹及点状根痕。质坚硬,断面白色粉质。无臭,味淡,麻辣刺舌。

    以个大,质坚实、色白,粉性足者为佳。

    显微鉴别

    块茎(直径1cm)横切面:木栓细胞有时残存。基本组织外侧有大形粘液腔;散有类圆形的粘液细胞,内含草酸钙针晶束,长28~84μm;维管束散列,以外韧型为多见,侧有周木型,导管直径至62μm。淀粉粒众多,细小,单粒球形、半圆形或多面形,直径2~16μm;脐点点状、裂缝状,偶见层纹,复粒多见,由2~8分粒组成,偶有多至10粒的。

, http://www.100md.com
    [点击上图放大]


    理化鉴别

    薄层层析:方法同半夏。在β-谷甾醇及β-谷甾醇-D-葡萄糖甙Rf值相应位置有两个斑点。“见图”

    

[性味及功效]



    味辛、甘,性大温,有毒。有祛风痰、镇痉、止痛功能。用于中风口眼歪斜、面神经麻痹、偏头痛、破伤风、淋巴结结核、痈肿,一般炮制后用,用量3~4.5g;外用适量,捣烂敷或研末敷。注意:孕妇忌服。生者内服宜慎。,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