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全草类 > 泽兰
编号:222067
石吊兰 Shidiaolan
http://www.100md.com 浙江中医学院
     本品为浙江省和贵州省较常用的民间草药,为苦苣苔科吊石苣苔干燥的地上部分。

    

[历史]



    本品始见于《植物名实图考》:"石吊兰产广信宝庆山石上。横根赭色,高四五寸。就根发小茎生叶,四五叶排生,攒簇光润,厚劲有锯齿,大而疏。面深绿、被淡,中唯纹一缕,叶下生长须数条,就石上生根。土人采治通肢节、跌打、酒病"。贵州称岩豇豆,用来治疗支气管炎。浙江称条枝草,用来治疗疬子颈。在全国大搞中草药群众运动时,上海武夷地段医院,从民间发掘出石吊兰为治疗淋巴结核的良药,沿用至今,近数千病例,有效率达95%左右。《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收载之。

    

[原植物]



    吊石苣苔(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别名:岩豇豆、岩泽兰、石豇豆(贵州),条枝草(浙江)。
, http://www.100md.com
    Lysionotus pauciflorus Maxim.--苦苣苔科Gesneria ceae


    [点击上图放大]
常绿半灌木。茎匍匐,灰褐色,长达7~40cm,分枝稀疏,幼枝常有短毛。叶革质,对生或三至数片轮生,亦有4~8片密集枝顶,具短柄或近无柄,叶片大小和形状变化较大,狭卵形、窄倒披针形至狭矩圆形,长1.2~5.5cm,宽5~16mm,边缘在中部以上有牙齿,下部全缘或微波状,表面深绿色、有光泽,背面淡绿色、无毛,侧脉不明显。花序腋生,有花1~3朵;花序梗长1.5~3.5cm;苞片小,狭披针状,长2mm,早落;花萼5裂,裂达基部,裂片三角状条形,长2~5mm,宽1~1.2mm;花冠白色,常带紫色,管状,长3.5~4.5cm,中部以上膨大,近二唇形,上唇2裂,下唇3裂;雄蕊4个,能育2个,退化2个,花药贴连,药隔有一长方形的凸出体;花盘杯状,4裂;雌蕊单一,线形,由2心皮合生,子房上位,1室。蒴果1~2个,线形,长7.5~10cm。种子细小。花期5~7月,果期8~10月。
, 百拇医药
    生于海拔400~1800米丘陵山地沟谷,常附存岩石壁或树干上,分布于湖北、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北部、广西、四川、云南东部等地。

    

[采制]



    四季可采,洗净,晒干或鲜用。

    

[药材及产销]



    吊石苣苔Herba Lysionoti pauciflori产我国南部各地,自产自销。

    

[化学成份]



    含石吊兰素(Nevadensin)

    石吊兰素
, http://www.100md.com
    

[药材鉴别]



    [点击上图放大]


    性状鉴别

, 百拇医药
    [点击上图放大]
全长25~60cm。茎圆柱形,直径2~5mm,表面淡棕色,有纵皱纹,节膨大,常附有不定根,节间长短不一;质脆,折断面黄绿色或黄棕色,中心有空隙。叶多数三片轮生,灰绿色或灰棕色,展开后叶狭卵形或狭矩圆形,长2.5~6cm,宽5~15mm,边缘反卷,中部以上有牙齿3~5对,主脉下凹,侧脉不明显;叶柄短,有时在茎节处留有马蹄形的叶痕。蒴果、条形,长7.5~10cm,种子细小。气微味苦。

    以叶多、茎细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的横切面:木栓层为多列木栓细胞。皮层宽,外侧为3~5列的厚角细胞,在其间散有石细胞,常见1或2个,偶见3或4个,石细胞强木化,壁厚有明显的层纹,腔小。导管单个散在或二三个并列。木质部中木纤维壁极厚。髓部宽广。
, 百拇医药
    石吊兰茎横切面简图(×27)

    叶横切面:上表皮为一列长方形细胞,外侧有蜡被,其下方为2~3列大型下皮细胞,椭圆形或类圆形、壁薄、下表皮细胞较小,排列紧密,外被蜡被,有不定式气孔。叶肉栅栏细胞2列,并通过主脉,海绵组织7~8列类圆形细胞。主脉维管束外韧型,韧皮部外侧有厚角组织,木质部导管排列成放射状。

    理化鉴别

    1. 取生药粗粉5g,加水50ml,煮沸30分钟,乘热滤过,滤液蒸干,残渣用乙醇2ml溶解,滤过,于滤液中加入镁粉少许,再加浓盐酸5~6滴,溶液呈深红色。(检查黄酮)

    2. 取生药粗粉6g,加水20ml煮沸,乘热滤过。取滤液10ml于试管中,加入1%三氯化铁溶液1~2滴,溶液呈蓝黑色。(检查黄酮中的酚羟基)

, http://www.100md.com     3. 薄层层析 样品制备:取生药粗粉3g,加水50ml,煮沸30分钟,乘热滤过,滤液蒸干,残渣用乙醇2ml溶解,滤过,滤液浓缩至约0.2ml,供点样用。吸附剂:硅胶G。展开剂:氯仿-甲醇(15:1)。展距5.5cm。显色剂:1%三氯化铁乙醇或碘蒸气。显出与石吊兰素相对应的黄色斑点。

    石吊兰薄层层析图谱 S:石吊兰素 1.石吊兰

    

[性味及功效]



    味甘、苦、性凉。用于肺热咳嗽、吐血、崩漏带下、菌痢、疳疾,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用量15~30g。外用适量捣敷。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石吊兰素(20r/ml)有明显抗结核菌作用。药物代谢研究表明,石吊兰素自胃肠道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而溶液剂(用0.4N氢氧化钠溶液,加生理盐水,pH7.5~8.5)注入后吸收快而完全,体内代谢快,药物在淋巴组织中含量较高,这可能是治疗淋巴结核的基础。临床上应用石吊兰素针剂治疗淋巴结核,其疗程比粗浸膏要快一倍。贵州地区曾试用于慢性支气管炎。,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