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226124
郑于丰:喉科世家 一源双流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2月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865期
     郑于丰(1692~1767),字绥年,号切斋,弟郑于蕃(1694~1765),字松屏,号仰山,安徽歙县郑村人氏。其高祖郑赤山于明朝嘉靖年间即始从医业,其后世知医者代不乏人。

    郑氏家族从业喉科始于清康熙末年,据《重楼玉钥续编序》(郑于丰之孙郑枢扶著)及郑于蕃孙郑承湘所作“敬题黄明生先生遗像序文”载,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于丰、于蕃两兄弟随家父客商江西南丰,时值其父病阴结,偶遇福建盱水尤擅喉科的名医黄明生先生,故请黄先生为父诊治,结果一诊便愈,兄弟二人大为惊叹。于丰、于蕃兄弟察黄先生治病,医术精湛,轻以药剂,重以针灸,随手奏效,活人甚众,于是兄弟二人不约而同产生了拜师学技的念头。但日复一日,苦苦相求,黄先生就是不应允,无奈乎兄弟二人便又一同商议。弟弟于蕃说:“如果我们窥视先生的治疗方法,此为不礼貌不道德的行为,也学不到其真谛,我们还是备下厚礼,正式上门拜师吧。”于是,兄弟二人备下金银锦缎,背上书籍,来到黄先生的门前,拜师求学。先生一见连声叹息,道:“我这区区一点医术,乃为天下之公物,我岂能收受你们的财物啊!并不是我不愿传授于你们,实在是有我的难处。”先生思虑了一下,又说:“早年先师传授于我,我曾立下誓言,答应恩师永不外传,今先师的嘱托犹在耳旁,吾岂能就不守信用呢?”听了先生的一番感叹,兄弟二人方知先生不授之原由。于蕃诚恳地对先生说:“今天我兄弟二人恳请先生传授诊治之绝招,实在是出于拯救天下更多的病人之目的,先生不也是这么想的吗?既然都为活人于天下,先生又何乐而不为呢。”黄先生听了于蕃兄弟的话频频点头,于是便应允下来,收于丰、于蕃二人为徒。

    黄先生拿出了自己珍藏的医书让于丰、于蕃兄弟细读,并现身传授施治之法。郑氏兄弟颇有悟性,谨以受教。转眼三年过去了,兄弟二人学业有成,告别先生返归故里。

    回到家乡郑村,郑氏兄弟开始悬壶济世。他们一面研读医书,探索理论,一面深研治法。凡患喉科疾症,依法治之,无不屡见神效。后兄弟两人又再赴江西,登门拜访先师,讨教切磋治法。黄先生辞世后,为了不忘先师的传授与教诲,兄弟二人请了画师,敬画了黄明生先生画像一帧,供奉于书室中,以志不忘先师之恩德。

    康熙六十年(1721年),于丰、于蕃兄弟分家,于丰住宅南园,世人称之为“南园喉科”;于蕃住宅西园,后人称之为“西园喉科”。后于丰传子郑梅涧,梅涧传长子枢扶,三子既均;于蕃传子郑宏绩,宏绩传子雪渔、承海。兄弟均父子相传,子又传孙,相传至今13代,有“一源双流”之美誉。又尤有南园郑于丰之五子郑梅涧(1727~1787)继承家传衣钵,擅长用汤药和针灸疗法治疗喉科疾病,开创了喉科学上“养阴清润派”。其临床经验丰富,救危起死,不可胜数。郑梅涧撰著的《重楼玉钥》等著作,成为后世从业喉科者的指导书籍,对喉科医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百拇医药(张贵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