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分析研究?
编号:237006
祝谌予的治学与育人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2月3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877期
    著名中医专家、中医教育家祝谌予已经去世两年了,但中医界讨论起中医教育,还常提起祝谌予的名字,引述他的论断。有人说,一位老人就好比一座博物馆,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永远值得后进学习。祝谌予就是个很好的佐证。

    名师高足 继承传统

    祝谌予出身于京城望族, 家中并无人行医。在他18岁时,他的母亲病了,请了许多医生也诊断不出是什么病。后来在一代名医施今墨的调治下,病情有所好转。但施老因故去了外地,祝母旧病复发,终于去世。母亲的死,使祝谌予放弃了考大学,发愤要学中医。

    祝谌予想方设法托人找到了施今墨。第一次见面,施老问祝谌予:“你为什么想学医?”祝谌予将母亲故去的经过和自己的心情道了出来。施老听后深表同情,他还告诉祝谌予,他自己也是因为母亲的病才走上了学医的道路。从此,施今墨正式收祝谌予为徒。施老看病,祝谌予给抄方。
, 百拇医药
    施今墨医德高尚,对病人充满爱心,对祝谌予有着深刻的影响。他在一篇纪念施老的文章中写道:“有时他自己病了躺在床上,还对学生们说:‘不要将远来的病人拒之门外,实在病重领进来我给看看’。他对同道非常敬重宽厚,从不贬责他人。有患者拿前医处方请其评论,他则说:“方开得不错,各人有各人的路数,你也可以服我的药试一试……’他常对学生们说:‘人家说我是名医,其实我这一辈子还是没见过的病多,看不好的病多。’还说:‘我的经验都是从为病人治病中得来的,我要还给病人才对得起他们,才觉心安。’”这些教诲,祝谌予一直记在心上。中医的优良传统,也被祝谌予在后来的教学中,言传身教给了他的弟子。

    学贯中西 取舍扬弃

    1937年,日本侵华。日军占领北平后,祝谌予随施老去了天津。在天津,祝谌予开始挂牌开诊所。祝谌予得施老的真传,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但祝谌予很快就感觉到一个问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就问施老,为什么这样,为什么有效,是怎么回事?譬如咳嗽,中医讲肺气不宣便生痰,生痰为什么会咳嗽?施老叫他看看西医的生理、病理、解剖学。1939年,施老送祝谌予和夫人施越华(施老之女)一起东渡日本学西医。他们先学了半年日语,以后一个在金泽医科大学学医,一个在东京药专学药。在系统地学习了4年西医理论后,祝谌予用它来审视中医,并应用于中医临床。他对许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所以他看病常是两种思路,不是单纯的中医,也不是单纯西医,这两种思路很自然就结合起来。祝谌予常常教育他的学生,对待中医遗产要有分析地继承,不能循规蹈矩,思想不能束缚在本本里,要有创新精神,否则中医就很难发展。
, 百拇医药
    身教后进 老骥千里

    1956年,祝谌予任北京中医学院的第一任教务长。学院成立之初,学院的老师都是些开诊所的老大夫,大多只带过徒弟,没有教中医大学的经验,究竟如何教学根本没有人懂。祝谌予上任后,确立了中医学院内开设西医基础课程的指导思想,并指导编写了我国第一部中医药大学标准教材。20世纪70年代初,祝谌予主持开办了10期西医学习中医班,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中西医结合骨干力量,成为我国当代中医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祝谌予还在他位于中国中医研究院院内的宿舍里,利用晚上的业余时间给病人诊脉、开方,等病人走后,把塑料帘拉开,就是祝谌予一家12口人的起居室。就在这间30平方米的诊室里,来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有亲朋好友,也有素不相识的人,有普通群众,也有高级干部,但祝谌予一视同仁,用他高超的医术、辛勤的劳动为每一位患者精心诊治,并严格规定:不收费、不吃请、不受礼。即使到了20世纪80年代社会上刮起“向钱看”之风时,也依旧如故。用祝谌予的话说:“不为挣钱,只图方便病人。”就是在这间诊室里,祝谌予还以师带徒方式培养学生。他的学生们白天在单位上班看病,晚上在祝谌予身边学习、深造。因此,这间小小的屋子既是给患者祛病除痛的诊室,也是祝老对他的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的课堂。晚年,他不顾年高体弱,仍旧坚持日日门诊,认真带教研究生,为中医药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他的弟子们将永远记得他说过的话:“只要我能动弹,对病人就来者不拒。每当我看到病人解除了痛苦,由苦脸变成笑脸的时候,不管我自己是多么劳累,可心里比病人还高兴,这是惟有大夫才能享受到的乐趣啊!”

    , http://www.100md.com(徐春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