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237871
血液肿瘤疾病治疗新策略——恶性细胞的饥饿疗法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月2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3年第1期
     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与新生血管形成的关系,以及肿瘤血管形成(angiogenesis)的研究已有30余年。近年的研究表明,血液肿瘤疾病与实体瘤一样,存在血管生成,并已日益引起重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骨髓和淋巴结血管生成及其调控因子的表达与血液肿瘤疾病的发生、演变和预后密切相关。人们设想,抗血管生成可能是某些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策略。

    血管新生是指在适当细胞因子刺激下,内皮细胞分裂加速,在原有血管系统的基础上,以出芽或非出芽方式形成新的微小血管。

    血液肿瘤疾病患者的骨髓和淋巴结存在显著的血管生成现象。75%的浆细胞骨髓瘤(PM)具促血管生成能力;淋巴瘤的淋巴结血管生成程度与恶性程度相关,并且随着病程进展而提高;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骨髓或淋巴结中的血管生成都明显高于正常人,MDS血管生成的程度要低于急性白血病,经过治疗后血管生成程度均减少。

    目前,对血管生成形成机制及其在血液肿瘤疾病发生、发展中的病理作用知之甚少。血管生成受到正、负调控因子周密的调控,在肿瘤血管生成因子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FG)是调控血管生成的关键。研究发现,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和白血病患者骨髓液中VEGF mRNA表达和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经治疗缓解后其水平可下降至正常,并且VEGF的水平可能还与疾病的预后相关。

    抗血管生成能否作为新的治疗策略,人们正尝试弄清异常血管生成的机制,开发和优化阻止血管生成的药物。血管生成抑制剂的抗癌试验主要是干扰VEGF的活性。目前已开发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多达50余种,大多正在进行Ⅰ/Ⅱ期临床试验,其中包括沙利度胺,即反应停,研究发现,反应停通过阻断bFGF和VEGF而发挥抗血管生成作用;小剂量α干扰素(IFN-α)对能产生大量bFGF的肿瘤有效。此外,IL-12、视黄酸、内抑素、抗整合素抗体、抗VEGF抗体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等多种天然和人工合成的血管生成抑制剂正在临床研究中。

    近年来,血液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虽有显著进展,但仍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如骨髓血管生成程度、调控因子表达程度与患者的临床及生物学特征之间的关联程度,尤其是对抗血管生成治疗血液肿瘤疾病的确切疗效和最佳疗效方案以及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有效机制的研究均是初步尝试。此外,由于构成同一癌肿血管的个体细胞变化多端,一种药能否杀灭特定癌肿的所有血管,抗血管生成疗法能否增强传统癌症疗法的疗效,都有待探讨。

    总之,血液肿瘤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提示,抑制血管生成势必导致血液系统恶性细胞血供不足,营养缺乏,处于“饥饿”状态,从而促进细胞凋亡。这为提出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新策略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定向于血管生成的治疗代表了一种特异的、毒性小而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对血管生成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中的深入研究,抗血管生成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必将取得更大的进展。, 百拇医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林茂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