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文摘专辑
编号:237899
消化系统疾病专辑(2003.01.06)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月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880期
     芒针为主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王子臣等人观察了芒针为主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本组取主穴中脘,选直径0.4mm、长6寸的芒针,常规消毒后用夹持进针法,垂直缓慢捻转进针,如针下阻力较大或患者较痛苦时不可强行进针,当患者自觉针感向下腹或两胁肋方向走窜时即为得气,得气后不留针,缓慢捻转出针。不管得气与否,医者一旦感觉针下有动脉搏动感,应停止进针,以免损伤腹主动脉。肝气犯胃型配太冲穴,施捻转泻法;脾胃虚寒型配足三里穴,施捻转泻法,均留针20分钟,每日1次,周六、日休息。对照组用吗丁啉每次10mg,每日3次口服。两组均以2周为1疗程。所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显效:NUC评分减分率大于50%。有效:NUC评分减分率在20%~49%之间。无效:NUC评分减分率小于20%。本组共治疗了45例,其中显效23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达88.89%;对照组共治疗了36例,其中显效4例,有效15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52.78%。本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症状4项(上腹部烧灼感、上腹疼痛、饱胀、嗳气、反酸、呃逆、恶心呕吐)本组治疗前后自身及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0.05)。据此认为,运用以上芒针为主的治疗方法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疗效显著。
, 百拇医药
    详见《中国针灸》杂志2002年22卷第3期第149~150页。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

    吴之煌等人观察了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他们采用的是2001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实用中医消化病学》的诊断标准,即:反复发作上腹部隐痛,或胃手术术后数日至10余年间出现上腹部或胸骨后疼痛,或伴有呕吐,胆汁性呕吐,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贫血;可有上腹部或剑突下压痛或不适,一般压痛不剧烈;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或残胃粘膜充血、水肿、质脆,触之易出血、糜烂,有萎缩性胆汁反流性胃炎者可见粘膜苍白或红白相间,以白为主;或呈灰白色。幽门口可见反流,胃液呈黄色或黄绿色。胃大部切除术者可见黄绿色反流液从吻合口冒出。他们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其药物组成如下:柴胡10g,白芍10g,炒枳实10g,陈皮10g,半夏10g,白术10g,元胡10g,川楝子10g,木香6g,黄连3g。在治疗中随症加减:呃逆重者加旋覆花10g,代赭石20g;嘈杂反酸甚者加用海螵蛸30g,瓦楞子20g;烦急易怒者加丹皮10g,炒栀子6g;舌苔厚腻者加藿香10g,生苡米20g,酒军5g;纳呆者加鸡内金10g,砂仁5g;腹胀甚者加大腹皮10g。柴胡疏肝散加减方的用法为:用伏龙肝150g,加水煎药。每日1剂水煎服,1个月为1疗程。他们采用的是2001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实用中医消化病学》的疗效标准,即:中医证候:治愈:主症与次症完全消失。显效:主症与次症均有改善,或个别主症轻度改善,但次症全部消失。有效:主、次症均有改善,但主症未有改善,但次症全部消失。无效:主、次症均无改善。胃镜疗效:临床痊愈:胃粘膜红润,粘膜光滑,胃液清,幽门口无黄绿色反流冒出。有效:胃粘膜局部轻度充血或水肿,粘膜光滑或略有粗糙,胃液色清或呈淡黄色,较治疗前黄绿色潴留液有明显减轻,幽门口少量黄绿色反流液冒出。无效:与治疗前比较无改变。结果:本组61例,临床症状:治愈18例,显效24例,好转1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6.89%;胃镜疗效:治愈42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6.89%。通过以上临床治疗,他们认为:柴胡疏肝散加减方具有清热利胆、和胃降逆、健脾利湿的作用,疗效是满意的。
, 百拇医药
    详见《北京中医》杂志2002年第21卷第2期第94~95页。

    健脾清化汤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满意

    董明霞观察了健脾清化汤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其所用健脾清化汤的药物组成如下:黄芪30g,党参30g,炒白术20g,茯苓15g,陈皮10g,山药15g,炙甘草10g,醋柴胡10g,黄连10g,生薏米15g,白鲜皮30g,蛇床子10g,白芍15g。在治疗中随症加减:湿热重,便脓血较多,舌质淡,苔薄黄或白腻,脉滑数者加白头翁、败酱草;后期便无脓血,久泻不止者加诃子肉、芡实。每日1剂健脾清化汤水煎服,10日为1疗程。并另用该方水煎后灌肠,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其采用的疗效标准是根据《中药新药治疗泄泻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即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等检查肠粘膜恢复正常,停药后观察6个月无复发。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等检查粘膜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息肉形成。有效:临床症状好转,结肠镜检查粘膜病变有所好转。无效:临床症状和结肠镜检查无改变。临床共治疗了50例,结果治愈1例,显效18例,有效2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据此认为,健脾清化汤具有益气健脾、清热化湿的作用,疗效满意。
, http://www.100md.com
    详见《北京中医》杂志2002年第21卷第2期第96~97页。

    自拟疏肝健脾和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显著

    徐安平观察了自拟疏肝健脾和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采用的方法是:随机分为两组。本组用自拟疏肝健脾和胃汤,其药物组成如下:柴胡10g,枳壳10g,白芍15g,甘草6g,白术15g,木香10g,半夏10g,陈皮10g,黄连6g,吴茱萸3g,蒲公英30g,炒麦芽15g。在治疗中随症加减:纳呆苔白腻加神曲;泛吐酸水,时时嘈杂加煅瓦楞、乌贼骨;腹痛较明显者加玄胡、当归;腹胀甚时加厚朴、佛手;口苦较著者加黄芩。每日1剂自拟疏肝健脾和胃汤水煎服。对照组用吗丁林10mg,每日3次口服。本组及对照组均以1个月为1疗程。所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显效:疗效指数大于75%。有效:疗效指数为50%~75%。好转:疗效指数为26%~50%。无效:疗效指数小于或等于25%。观察结果为:本组80例,显效33例,有效41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40例,显效6例,有效16例,好转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本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本组治疗后平均积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据此得出结论:上述所用的自拟疏肝健脾和胃汤具有疏肝健脾和胃的作用,疗效显著。
, http://www.100md.com
    详见《北京中医》杂志2002年第21卷第2期第98~99页。

    补气健脾、温中固摄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

    胡萍萍等人观察了补气健脾、温中固摄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疗效。在治疗中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本组用基本方,其药物组成如下:党参15g,白术15g,黄芪10g,白芍15g,桂枝6g,干姜5g,煅龙骨20g,煅牡蛎30g,乌贼骨10g,大红枣7枚,炙甘草4g。在治疗中随症加减:疼痛明显者加元胡10g,川楝子10g;泛酸者加瓦楞子15g;黑便者加茜草15g;偏寒者加制附子5g;脘胀者加砂仁3g,焦山楂10g,焦六曲10g。每日1剂水煎服,20日为1疗程。对照组用洛赛g20mg,每日1次口服,7日后改服雷尼替丁0.15g,每日2次口服,20日为1疗程。所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治愈:大便隐血试验转阴,胃镜复查溃疡面愈合。好转: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或减轻,大便隐血阴性,胃镜复查溃疡面缩小>50%。无效:症状、体征未见减轻,大便隐血(+)以上,胃镜复查溃疡面缩小<50%或无缩小。本组共治疗了76例,其中治愈53例,有效1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95%;对照组共治疗了32例,其中治愈16例,有效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达78%。本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据此认为,补气健脾、温中固摄法具有补气健脾、温中固摄的作用,用其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疗效显著。
, 百拇医药
    详见《国医论坛》杂志2002年第17卷第3期第33~34页。

    愈疡胃泰汤治疗消化性溃疡湿热证

    谭家鹏等观察了愈疡胃泰汤治疗消化性溃疡湿热证的临床疗效。在治疗中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本组用愈疡胃泰汤,其药物组成如下:法半夏10g,吴茱萸10g,白术20g,茯苓20g,党参20g,蒲公英15g,土大黄15g,厚朴15g,黄芪10g,炙甘草10g。在治疗中随症加减:热偏盛者法半夏减为3g,吴茱萸减为3g;湿偏盛者加黄芩减为6g,黄连减为6g。每日1剂水煎服。对照组用雷尼替丁150mg,日2次口服;庆大霉素每次8万单位,日3次口服。两组均以6周为1疗程。所用的疗效标准参照《新药(中药)治疗上消化性溃疡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王净净,龙俊杰主编.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80~285)的疗效标准拟定。治愈:全部症状消失,胃镜示溃疡愈合,消失或仅留疤痕。显效:胃脘部闷胀或痛消失,其它症状基本消失,胃镜示溃疡基本愈合或仅局部糜烂、充血。有效:胃脘部闷胀或痛基本消失,其它症状明显减轻,胃镜示溃疡面积缩小>50%。无效:胃脘部闷胀或痛无变化,胃镜示溃疡面积缩小<50%。本组共治疗了77例,其中治愈60例,显效11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7.4%;对照组共治疗了66例,其中治愈30例,显效14例,有效1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达86.36%。本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本组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58.4%,1年后复发率13.3%;对照组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37.9%,1年后复发率70.0%。本组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0.05)。据此认为,用愈疡胃泰汤治疗消化性溃疡湿热证疗效显著。
, http://www.100md.com
    详见《湖南中医药导报》杂志2002年8卷第4期第165~166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34例

    莫剑锋等观察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具体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均用雷尼替丁0.15,每日2次口服;用阿莫西林0.5、痢特灵0.1,每日3次口服。本组并用三合汤,其药物组成如下:高良姜、制香附、百合、乌药、丹参、檀香(后下)、砂仁。随症加减:证寒盛者加丹参、吴茱萸、干姜;中湿不化者加陈皮、法夏、茯苓、木香、煅瓦楞子;肝郁犯胃者轻用良姜,重用香附,加柴胡、炒川楝、川厚朴、白芍;寒热夹杂者减良姜,加炒吴茱萸、黄连、黄芩、千年健、去砂仁;胃热者加知母、焦三仙、葛根;出血者加白芨、地榆炭、茜草炭、减良姜;出血胃阴不足者减良姜,去砂仁,加沙参、麦冬、知母;脾胃气虚者加党参、黄芪、白术。每日1剂水煎服。两组均以1周为1疗程。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临床治愈:主症及次症完全消失,溃疡愈合,局部轻度充血,无明显水肿。显效:主症及次症均明显改善,或个别症状轻度改善,其他症状全部消失,溃疡基本消失,但仍有部分炎症。有效:主症未改善,但次症全部消失,溃疡面缩小50%以上。无效:主症、次症均无改善,溃疡面缩小不及50%。本组共治疗了34例,其中痊愈19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1.17%;对照组共治疗了18例,其中痊愈7例,显效3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83.83%。本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本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据此认为,以上中西医结合疗法具有行气解瘀、活血化瘀的作用,用其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显著。
, http://www.100md.com
    详见《湖南中医药导报》杂志2002年8卷第4期第168页。

    乌芨散加味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张正社观察了乌芨散加味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在诊断时参照《新药(中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王净净,龙俊杰主编.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54~256)的诊断标准。吐血或黑便;头昏心悸;大便潜血试验强阳性;血色素下降,<90g/L;血压改变。在治疗时将患者分为两组。本组用乌芨散加味,其药物组成如下:乌贼骨20g,白芨10g,田三七(捣碎)10g,红参10g,黄连10g。每日1剂水煎分2~4次服。对照组用甲氰咪胍0.4加生理盐水20毫升静注,每日2次;或用雷尼替丁100~150mg加生理盐水20毫升静注,每日2次。所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痊愈:症状、体征消除,食欲恢复正常,1周内吐血或黑便停止,大便潜血试验阴性。好转:症状、体征改善,1周内出血量减少,大便潜血试验由强阳性转为(+)或(++),伴随症状有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或反加重,1周内治疗其出血及伴随症状无改善。本组共治疗了37例,其中治愈30例,好转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7.30%;对照组共治疗了22例,其中治愈14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0.91%。本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1);本组有效止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据此认为,上述乌芨散加味方具有泻火止血、活血化瘀的作用,用其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显著。
, http://www.100md.com
    详见《湖南中医药导报》杂志2002年8卷第4期第169页。

    扶脾益肾抑肝汤治疗慢性腹泻

    邵桂华观察了扶脾益肾抑肝汤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时,随机分为两组。本组用扶脾益肾抑肝汤,药物组成如下:党参15g,白术20g,白芍12g,肉桂6g,炙甘草10g,补骨脂10g,干姜6g,白茯苓12g,广木香6g,炒苡仁15g。在治疗中随症加减:肾阳亏虚型加吴茱萸3g,肉豆蔻6g,五味子6g;肝旺脾虚型去肉桂、补骨脂,加炒陈皮12g,防风10g,白术加至25g;脾胃虚弱型加黄芪12g,山药12g,炒扁豆12g。腹痛肠鸣者加乌药、白芷;大便失禁者加乌梅、诃子肉;湿热较盛者加黄连5g,黄芩10g;寒甚者加附片6g。每日1剂水煎服。对照组用氟哌酸每次0.2g,每日3次口服。两组均以2周为1疗程。在诊断该症时,采用如下标准:符合危北海《中医脾胃病研究》的诊断标准。大便次数增多,呈不同程度的稀便;腹泻持续或反复泄泻超过2个月;已排除细菌性痢疾及明确感染性肠炎、肠道肿瘤者。所采用的疗效标准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即,治愈:大便正常,其它症状消失,临床检验正常。好转: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其它症状改善。无效:大便次数及临床症状均无改善。本组共治疗了120例,其中治愈74例,好转3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共30例,其中治愈12例,好转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本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据此认为,扶脾益肾抑肝汤具有扶脾益肾抑肝的作用,用其治疗慢性腹泻疗效显著。
, 百拇医药
    详见《北京中医》杂志2002年第21卷第2期第99~100页。

    俞募配穴针灸综合治疗慢性泄泻

    郭志力等人观察了俞募配穴针灸综合治疗慢性泄泻的临床疗效。具体治疗方法如下:主穴取天枢、大肠俞、足三里。配穴:脾俞、胃俞、肝俞、胆俞、小肠俞、肾俞。辨证配穴:脾胃气虚型加百会、气海;脾肾阳虚型加关元、命门;肝郁脾虚型加内关、太冲、公孙;湿热蕴结型加阴陵泉、三阴交。脾胃气虚者,天枢、气海、足三里针用补法,中等刺激,行针后采用温针灸法,每穴每次灸2壮;百会针用补法,单针不灸。诸穴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不行针。起针后,在大肠俞、脾俞、胃俞、小肠俞拔火罐,留罐10分钟。脾肾阳虚者,天枢、关元、足三里针用补法,中等刺激,行针后诸穴均采用温针灸法,每穴每次灸2壮,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不行针。起针后,取俯卧位,针命门,施以补法,针后针上加拔火罐,并在大肠俞、脾俞、肾俞、小肠俞拔火罐,留罐10分钟。肝郁脾虚者,天枢、足三里针用补法,中等刺激;公孙、内关、太冲针用泻法,中等刺激,诸穴均单针不灸,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不行针。起针后,在大肠俞、脾俞、肝俞、胆俞拔火罐,留罐10分钟。湿热蕴结者,天枢、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针用泻法,中等刺激,诸穴均单针不灸,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1次,起针后,在大肠俞、脾俞、小肠俞、胃俞拔火罐,留罐10分钟。以上各型均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所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痊愈:症状消失,大便成形,日形1~2次,大便检验正常。好转:症状改善,大便近似成形,次数减少,大便检验有改善。无效:症状、大便次数与形状、检验均无变化。本组共治疗了62例,经2-5个疗程治疗,痊愈43例,好转17例,无效2例;随访6月~3年,10例复发1例。据此认为,以上俞募配穴针灸综合疗法治疗慢性泄泻疗效满意。

    详见《中国针灸》杂志2002年22卷第3期第180页。,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中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