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中医文化
编号:10125388
中药命名独具文化特色——药文化现象之二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月2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889期
     我国的中药命名很多不是依据植物学上的分类而命名的,药名文雅,颇具艺术性,有丰富的、深奥的文化内涵。如有以外形颜色、香气、味道、形状命名的(赤芍、苦参、香薷等);以人名或与人有关命名的:如“徐长卿”(萝藦科植物),还有刘寄奴、何首乌等,含有动人的故事情节;有药名前加上产地的(如怀山药、川贝母、川椒等);以药的主要功能作用命名的:(益母草、通草等);还有以用药部位而命名的(如芦根、桑白皮、枇杷叶、葶苈子、柿蒂等);即或是很普通的西瓜皮也要称其为“西瓜翠衣”这样一个幽雅的极富文化意境浪漫的名字。

    药文化现象也常见于民间文学作品和文艺巨著中。

    如描写采药的艰难、惊险的中国画;《诗经》,这部现实主义的诗歌集里,在305首诗中,记载了葛、苓、芍药、蒿、芩等的五十余种药物的产地、采药季节、服用效果及药物生长状态等情景,说明《诗经》成书时期药文化已经比较普遍地在民间流传;春秋末年成书的《山海经》,是据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所作的地理注说,记载了名山大川及其物产,其中记述了植物药59种、动物药83种、矿物药4种,共146种,可治数十种疾病,记载了食、服、浴、佩带、涂抹等多种用药方法。如《山海经·第一南山经》说:“南山之首曰昔佳山。其首曰招摇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

    民间文学中常有借药性或巧取药名抒怀,成诗;或以药名编制谜语,说明民间的药文化之普及。在屈原所作《离骚》中,就提到植物药有五十多种,后来,宋代吴仁杰对此加以分类整理,还写出了《离骚草木疏》四卷;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以药名作词《定风波》一首,以抒发感情;吴承恩在《西游记》第三十六回中也以药名巧组叙事诗:“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在《红楼梦》等文学艺术作品中,也融入了许多医药文化知识。如第七回中,依据中国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思路,以艺术夸张的手法,编制出以“春天的白牡丹、夏天的白荷花、秋天的白芙蓉和冬天的白梅花”的花蕊,即现在知道的花粉为主要原料,以农历“雨水”日的天落水(雨水)、“白露”日的露水、“霜降”日的霜和“小雪”日的雪水调匀,丸成龙眼大的丸子——名曰“冷香丸”的“药”,更是使人拍案叫绝。, 百拇医药(柯斌铮)